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高涨,但怪事也随之而来。各国领袖去美国,是想得到尊重;到中国,

地缘历史 2025-11-21 11:47:36

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高涨,但怪事也随之而来。各国领袖去美国,是想得到尊重;到中国,却是想拿走真金白银。他们心里对美国是怕,对中国是贪,可就是不怕中国。你们不觉得奇怪吗?   这种怪象的背后,是一笔赤裸裸的生存账。   面对美国,是“不能挨打”的“保命”问题;而面对中国,则是“要去挣钱”的“吃饭”问题。   一个关乎存亡,一个关乎发展,孰轻孰重,各国心里都有自己的小算盘。   就在前不久结束的APEC会议上,这种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各经济体嘴上说着要与中国深化合作,身体却紧紧盯着美国的政策风向。这种首鼠两端的姿态,实在令人不齿。   看看东南亚那些国家,表现得尤为明显。中国连续十几年是他们的最大贸易伙伴,贸易额高达数千亿美元。   中老铁路通车了,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在建,湄公河产业带正在形成,好处拿得盆满钵满。   可一旦美国高喊“印太战略”,提出所谓“海上安全合作”,这些国家便立刻变脸,趋之若鹜地参与联合军演。   美国前脚刚给菲律宾增派“死神”无人机,韩国后脚就盘算着在美国“协助”下建造核潜艇。   这种一边享受着中国发展的红利,一边又甘当美国“锁龙”战略马前卒的行径,简直就是现代版的“东食西宿”。   这种背信弃义的做法,难道不该被敲打吗?   欧洲的表现同样充满了矛盾与算计。   德国的汽车、法国的奢侈品、欧洲的精密机械,哪一样离得开中国庞大的市场?它们从中国赚取的利润,是实实在在的。   然而,只要华盛顿一声令下,欧洲委员会便立刻跟进,大搞“去风险化”。   技术出口限制、投资审查等措施接踵而至,行动上与美国亦步亦趋,完全不顾及自身产业界的死活。   中欧数字协会主席还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上盛赞中国的创新机遇,转头欧盟就公布了侧重国防的长期预算案。   这种精神分裂般的做法,暴露出其既想捞取经济实惠,又不敢违逆美国霸权的懦弱心态。   再看那些所谓的“全球南方”国家,它们的算盘打得更精。   中国在非洲援建了无数学校、医院、道路和供水站,从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送去的都是实实在在的民生福祉。   可到了联合国投票的关键时刻,这些国家却往往选择弃权或观望。   为什么?因为它们怕得罪美国,怕银行账户被查,怕海外资产被冻结,甚至怕国内政局动荡。   苏丹北达尔富尔州的人道主义危机就是血的教训。   这种沉默,恰恰是对美国霸权无声的恐惧。它们拿了中国的好处,却不敢为中国说一句公道话,这难道公平吗?   中美影响力差异的根源究竟何在?美国的底气,来自于它掌控的金融霸权、遍布全球的军事基地和无可匹敌的技术优势。   它对古巴、伊朗的长期制裁,以及炸毁盟友“北溪”管道的狠辣手段,就是最直接的警告。   美国的逻辑很简单: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它用血淋淋的事实告诉全世界,谁才是那个能决定别国生死的角色。   反观中国,在国际交往中,长期扮演着一个“通情达理”的角色。   即便对方态度暧昧、反复横跳,中方也倾向于推进合作,缺少必要的敲打与惩戒。   这种善意,却被一些国家当成了可以利用的软弱。   长此以往,只会助长那些投机分子的嚣张气焰,让他们觉得从中国拿好处是理所当然,而背地里搞小动作也无需付出任何代价。这种局面,必须改变!   中国发展到今天,不能再当无原则的“老好人”。   让“尊重中国”成为合作的前提,而不是可有可无的选项,这应成为我们新的交往准则。   我们必须建立一套“收益与责任相对应”的机制。   对于那些真心实意、稳定合作的伙伴,我们要加大投入,推动项目落地生根。   而对于那些反复摇摆、两面下注的投机者,就必须果断地暂停、放缓甚至调整合作安排。   经济影响力如果不能有效转化为政治话语权,那这种影响力就是虚胖的。   中国宣布明年在深圳举办APEC相关会议,展现了引领开放的姿态,这是我们的“温度”。   但同时,对于日本首相高市早苗之流在台湾问题上的错误言论,我们必须予以严正驳斥和坚决回击,这是我们的“硬度”。   历史和现实都已证明,一个大国的崛起,绝不仅仅是经济数据的增长。   未来的国际博弈,考验的是综合实力,更是战略智慧。   温度与硬度并存,才是大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实根基。  

0 阅读:2
地缘历史

地缘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