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在明越查越后怕,尹锡悦不仅搞非法戒严,还和台当局非法勾连! 随着李在明政府对前总统尹锡悦的调查不断深入,越来越多颠覆认知的细节浮出水面,让整个韩国乃至东亚都感到后怕。 最先让大家炸锅的非法戒严证据,得从2023年韩国大邱市的劳工抗议说起。当时好几千制造业工人因为谈不拢工资,走上街请愿,这在韩国社会本来是常有的和平抗议,可尹锡悦政府居然破天荒调了3200多宪兵去现场,还临时封了市中心3条主干道、2座跨江大桥,当地交通直接堵了12个多小时动不了。 按韩国《国防法》的说法,宪兵在国内只能管管军事设施的安保,还有处理军人违纪的事儿,除非国会正式宣布进入紧急状态,不然根本没资格插手民间抗议。可那次事件里,尹锡悦政府不光没经过国会同意,连跟在野党打声招呼都没有。 后来调查还发现,青瓦台内部早就偷偷写了份《紧急状态应对预案》,里面明明白白写着“要是抗议规模变大,就启动准戒严,暂停老百姓一部分集会自由”。 更让人警惕的是,调查队捋尹锡悦当政时的国防预算去向,发现一笔1500亿韩元(差不多1.12亿美元)的“特殊装备采购款”不对劲。 这笔钱本来标着是给“军队更新通信设备”用的,结果最后流到了韩国防卫事业厅下属的一家私企手里,而这家私企主要就是生产非致命防暴武器、装备的。 再查合同细节才知道,这些装备2023年下半年集中交货后,没发给常规部队,反倒偷偷存进了首尔、釜山这些大城市的宪兵仓库里。 想想那时候尹锡悦政府正面临一波接一波的民众抗议,就知道尹锡悦说的“应对紧急状态”,其实就是在为压制国内反对声音准备工具。 可比起非法戒严,调查牵出的尹锡悦政府跟台当局勾连的事儿,更让外界震惊。 这可不是普通的做生意那么简单——韩国自从1992年跟中国建交,一直守着“一个中国”政策,尹锡悦政府这操作直接破了规矩。 2024年1月,台湾地区所谓的“经贸代表团”去韩国,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居然让次官级官员(差不多就是副部长级别)出面接见,这在文在寅当总统的时候是绝对没有的事儿。 更讽刺的是,这次见面后还不到一个月,韩国三星电子就宣布要给台湾地区的晶圆厂加投50亿美元,用来扩建高雄的芯片封装测试工厂;差不多同时,台湾当局也说要把韩国农产品的进口配额提高30%,其中韩国产的柑橘类水果准入量比往年多了一倍。 看数据对比就更清楚了。查韩国外交部公开的档案就知道,文在寅当总统那四年,韩国跟台当局所谓的“官方互动”也就4次,还全是行业协会层面的非正式交流;可尹锡悦掌权才两年,这类互动直接飙到了12次,其中6次都有韩国中央部门的官员参与。 甚至韩国驻台的“韩国贸易投资振兴公社”都悄悄升了级——2023年专门加了个“政策协调办公室”,还公开招有外交背景的职员,职责里明明白白写着“跟台当局相关部门对接产业政策”。 这明显超出了普通经贸机构的权限,说白了就是在变相给台当局“官方待遇”,完全违反了韩国跟中国建交公报里“不跟台湾建立任何官方关系”的承诺。 再往深了查还会发现,尹锡悦政府跟台当局勾连,背后明显是在讨好美国。2023年美韩“自由护盾”联合军演的时候,尹锡悦政府头一回在军演的联合声明里加了“关注台海局势稳定”的话,这可是以前韩国历届政府都特意避开的内容。 没过多久,美国对韩国半导体出口的限制就松了点,允许三星电子给中国出口一部分先进芯片制造设备——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就是交换,韩国在涉台问题上不断放暧昧信号,换美国松口子。 可这种把地区政治和经济利益绑在一起的做法,不光让韩国陷入外交麻烦,还直接影响了中韩经贸。2023年韩国对中国的出口额比上年少了6.5%,里头半导体产品的出口更是掉了12.3%。 不少韩国商界人士在调查听证会上都说,尹锡悦政府的涉台政策让企业平白多了风险,原本打算在华投的好几个项目都只能先放着。 有意思的是,尹锡悦政府这些操作也不是天衣无缝,他们内部沟通的漏洞成了调查的突破口。 调查队拿到的青瓦台内部邮件显示,2023年10月,尹锡悦以前的秘书室长金大棋,私下给韩国国防部的官员发消息问:“要是启动准戒严,能保证军方全配合不?”对方回:“得提前跟参谋本部协调,但别留下书面记录。” 在涉台的事儿上,韩国驻美大使馆的一份内部报告也写了:“台当局想多买韩国东西,换韩国在国际上帮衬,这事青瓦台已经默认了。”这些一手证据不光实锤了尹锡悦政府的非法操作,还暴露了他们想蒙混过关的侥幸心理。 现在调查越往深走,尹锡悦当政时权力运作的黑幕就越清楚。不光李在明政府觉得后怕,韩国老百姓也慢慢明白,尹锡悦当总统那阵子,韩国的民主制度和外交底线都差点被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