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保守派人士、企业家三木慎一郎11月18写道:“中国媒体发布的视频经过剪辑,使之看起来像是在对日本进行训诫,而训诫的依据是会后在电梯前发生的一段随意对话。 昨天,日本保守派人士、企业家三木慎一郎的一段话在网上传得挺热闹,他直接说中国媒体发布的视频是经过剪辑的,目的就是要营造出“中国在训诫日本”的假象,还说这个所谓“训诫”的依据,不过是会后电梯前一段随便聊的话,甚至笃定这是中国宣传的“典型操作”——说什么拿实质内容赢不了,就靠离场那点功夫造戏剧效果。 这话一出来,不管是中日网友还是关注外交的人都炸了,毕竟“媒体剪辑造假”这话可不是随便说的,尤其还扣上了“外交宣传”的帽子,得掰扯清楚才行。 首先得说,三木慎一郎这话听着挺有煽动性,但细琢磨就会发现,里头全是没站住脚的漏洞。最关键的一点是,他从头到尾没拿出任何证据。你说中国媒体剪辑了,那原始视频在哪? 剪辑前后的对比片段有吗?电梯前那段“随意对话”的完整录音或者录像,你倒是放出来让大家看看啊?光空口说“经过剪辑”,就跟大街上随便指着人说“你偷东西了”却拿不出赃物一样,根本没有说服力。 在现在这个信息时代,任何媒体内容只要一发布,都会有大量网友和专业人士盯着,真要是恶意剪辑,早就被人扒得底朝天了,哪还轮得到三木慎一郎隔了一天才出来喊冤? 再说他嘴里那句“外交是在会议室里进行的,而不是在走廊里”,这话听着好像有点道理,可实际上懂点外交常识的人都知道,这话太绝对了。 外交场合从来都不只有会议室里正襟危坐的谈判,那些会前会后的寒暄、走廊里的短暂交流、甚至电梯里的几句闲谈,往往也藏着重要的信息,有时候还能成为推动问题解决的关键。 就拿之前联合国大会期间,特朗普夫妇坐扶梯突然停运那事来说,本来就是个意外,可后续的回应和解读不也成了外交场上的一个小插曲吗?要是按三木慎一郎的逻辑,那联合国工作人员解释扶梯故障的话,是不是也成了“走廊外交”,不算数了? 更有意思的是,三木慎一郎盯着“中国媒体剪辑”说事儿,可最近一段时间,日本媒体在“剪辑”这件事上倒是有不少实打实的负面新闻。 就在上个月,日本有家电视台播出了一段所谓“中国人食用乌鸦”的视频,里头把一位中国女性的发言剪得支离破碎,硬是把人家分享家乡美食的内容,改成了“中国人吃乌鸦”的虚假信息。 这事后来被日本放送协会的新闻伦理监察部门查了个水落石出,明确说这节目“严重违背新闻伦理”,最后不光节目停播,相关责任人也受了处分。 还有之前韩国媒体造谣说中国日报称“冲绳不是日本的”,结果日本媒体自己去查证才发现,中国日报只是采访了一位琉球出身的活动家,人家说的是历史上琉球曾是独立国家,被日本吞并的事实,全程没有任何“冲绳不是日本的”的表述,纯属韩国媒体恶意扭曲,日本媒体自己都出来澄清了。 反过来想想,要是真像三木慎一郎说的,中国媒体拿不出实质内容,只能靠剪辑电梯对话造效果,那日本方面大可以拿出会议室里的谈判成果来反驳啊。 其实稍微了解中日媒体互动的人都清楚,中国媒体在报道涉外新闻时,向来都有严格的审核流程,尤其是涉及外交场合的内容,更是会反复核对事实,生怕出现偏差。 毕竟外交无小事,一句不当的表述都可能引发误解,更别说恶意剪辑这种低级错误了。倒是日本有些媒体,这些年为了博眼球或者迎合某些政治立场,频繁出现歪曲事实、恶意剪辑的情况。 就像上次那个“吃乌鸦”的假新闻,不光让那位中国女性遭受了网暴,更让日本媒体的公信力在国际上丢了分,不少日本网友都留言说“这是给国家丢脸”。 外交交流讲究的是相互尊重和实事求是,媒体作为沟通的桥梁,更应该坚守客观公正的原则。要是都像三木慎一郎这样,不问事实就随便指责,或者像某些日本媒体那样恶意剪辑造假,那中日之间的互信只会越来越难建立。 退一步说,就算真有电梯前的对话被发布到社交媒体上,那也得看内容本身是什么。如果只是正常的交流,那大家看看也无妨;要是真有不合适的表述,双方可以通过正规渠道沟通。 可三木慎一郎既不拿出原始内容,也不说明对话的具体情况,就直接定性为“剪辑训诫”,这根本不是解决问题的态度,反而更像在故意挑事。 现在大家都在等他拿出证据,要是拿不出来,那这场所谓的“指控”,到头来只会变成一场自导自演的闹剧,反而暴露了他自己的不客观。 说到底,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不管是政治还是经济上的交流都很频繁,媒体作为传递信息的重要载体,更应该多做增进理解的事,而不是制造对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