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看完了英伟达的财报,我的感想是,英伟达在硬件技术上的创新微不足道,但是在财务

云孜玩转趣事 2025-11-21 17:46:17

终于看完了英伟达的财报,我的感想是,英伟达在硬件技术上的创新微不足道,但是在财务技巧上的“创新”,却是可圈可点,堪称典范,和软银不相上下。   先说硬件上的那点“小打小闹”,号称性能飞跃的Blackwell芯片,看着参数唬人,说比前代H100性能提升7-30倍,单芯片算力能到20千万亿次/秒,但拆开看全是借力打力。   核心架构还是十年没变的CUDA老底子,所谓的突破更多靠的是台积电1.8纳米制程的加持,相当于借了别人的好工具干出点成绩,算不上自己的真创新。   研发投入呢,2024年才占营收比例才15%,比起2020年12%的占比没高多少,可营收倒是翻了三倍多,研发增速远远跟不上营收膨胀的速度,这创新力度可想而知。   就这种程度,它嘴上居然还喊着高端芯片供不应求,财报里的库存数据却露了馅,第三财季库存总额飙到197.84亿美元,库存周转天数从58.64天硬生生涨到117.5天,比五年平均值还高13天,这供需矛盾的戏码演得着实逼真。   真正的功夫全花在了财务技巧上,这方面英伟达跟软银一样,都擅长把账面文章做得比主营业务还亮眼。   就说2025年9月那波操作,斥资50亿美元入股老对手英特尔,表面看是技术合作,实则是笔精明的财务布局。   它特意选了股权投资而非收购,持股比例控制在5%,刚好避开反垄断审查,又能通过联合开发芯片把英特尔绑上自己的战车,用NVLink接口实现14倍带宽提升的技术绑定,本质是用小钱换来了x86生态的入场券,既巩固了自身GPU霸权,又不用承担收购的风险,这算盘打得比谁都精。   同一天还花10亿美元挖走AI初创公司Enfabrica的CEO并拿下技术授权,前一天又宣布150亿美元英国投资计划,三笔钱加起来超200亿,看似撒钱扩张,实则是用现金编织生态网,把产业链关键节点都变成自己的“提线木偶”,这种用投资代替收购的玩法,比硬砸钱买公司的传统套路高明多了。   更绝的是营收数字的“包装术”,跟软银未出资先算利润的操作异曲同工。英伟达第三财季应收账款高达333.91亿美元,四大直接客户占了65%,前两大客户就包揽33%,说白了就是靠长期预订单把未来的钱提前算进当下营收,钱还没到账,业绩先漂亮了。   这套路跟软银把对OpenAI的远期合约收益算进利润如出一辙,软银2025财年二季度166亿美元净利润里,有80亿美元是还没实际出资就确认的收益,英伟达则靠大客户的“白条”撑起营收增长,都是玩的“未实现收益变利润”的魔术。   它和OpenAI的循环游戏同样成就了双方,一边同意最多投1000亿美元共建数据中心,一边让OpenAI承诺采购数百万片自家GPU,就像哈佛研究员说的,不过是同一笔钱在公司间循环流动,却造出了双向增长的假象,这跟微软投OpenAI绑定Azure、甲骨文投钱换云服务的玩法如出一辙,都是用资本游戏制造营收泡沫。   在资金腾挪上,英伟达也学足了软银的精髓。软银为了凑钱投OpenAI,清仓3210万股英伟达股票套现58.3亿美元,还出售T-Mobile股份筹了92亿,一边拆股降低投资门槛吸引散户,一边顶着545亿美元资金缺口硬撑场面。   英伟达则靠着账面现金搞“精准撒钱”,既不用自己的钱搞风险并购,又能通过投资绑定上下游,比如让英特尔为其定制数据中心CPU,既填补了自身通用计算的短板,又能持续卖出更多GPU。   债券市场早就嗅出味道,软银新债利率超8%,投资者要更高风险溢价,而英伟达靠着漂亮的营收数据掩盖风险,本质都是用财务技巧掩盖经营里的虚火。   就连应对市场质疑的方式都大同小异,软银用拆股转移对资金缺口的关注,英伟达则用算力中心投资和技术合作新闻分散对库存高企的注意。   软银2026年1拆4的计划,跟2000年、2006年拆股时的市场动荡巧合得耐人寻味,英伟达则用12万颗Blackwell芯片建超级集群的噱头,让市场忽略其创新不足的本质。   说到底,两者都是把财务技巧玩成了核心竞争力,英伟达的硬件创新不过是财务表演的背景板,真正的看家本领,是跟软银不相上下的“报表炼金术”。

0 阅读:0
云孜玩转趣事

云孜玩转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