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德国66岁老人流浪街头,就在他对生活绝望之时,突然收到一笔来自中国的

枕猫啊大世界 2025-11-21 18:21:51

1948年,德国66岁老人流浪街头,就在他对生活绝望之时,突然收到一笔来自中国的汇款,看着汇款单上中国南京4个字,老人瞬间泪流满面。 1948年,那是二战结束后的第三个年头。当时的德国,满目疮痍,柏林更是一片废墟。 对于拉贝来说,日子过得简直比黄连还苦。 为什么拉贝会落到这步田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在南京的那段经历,让他回国后受到了纳粹当局的打压。 咱们把目光拉回1937年。那一年,日军的铁蹄踏破了南京城,整座城市瞬间变成了人间炼狱。当时,大部分在南京的外国人都撤了,西门子公司也早就安排好了撤侨船只,拉贝本可以舒舒服服地回德国,喝着啤酒,远离战火。 但他没有走。 拉贝在日记里写得很实在,他说他在这里生活了20多年,他的子孙都在这里出生,他不能在朋友落难的时候一走了之。这种朴素的正义感,促使他做出了一个惊天动地的决定:留下来,建安全区! 他联合了十几位留守的外国人,硬是在南京城里划出了一块不足4平方公里的南京安全区。 这事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是要命的。日本人杀红了眼,根本不讲道理。拉贝唯一的护身符,就是他那个纳粹党员的身份和希特勒盟友的国民招牌。他甚至在自家院子里铺了一面巨大的纳粹党旗,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告诉日本轰炸机:“这里是德国人的地盘,别炸!” 在那段最黑暗的日子里,拉贝的院子塞满了难民,连只有几平米的防空洞里都挤进了几十个人。他每天戴着纳粹袖章,像只老母鸡一样护着身后的中国人,在这个日军设立的检查站前咆哮,在刺刀底下抢人。 据统计,正是因为拉贝和国际委员会的努力,大约有25万中国难民免遭屠戮。这25万人背后,是25万个家庭的血脉得以延续。 1938年,拉贝奉命回国。临走时,南京人哭声一片,把他送到了江边。他带走的最珍贵的东西,不是金银财宝,而是一本厚厚的日记——这就是后来震惊世界的《拉贝日记》,铁证如山地记录了日军的暴行。 但他回国后,却被盖世太保逮捕了,因为希特勒不想得罪日本盟友,禁止拉贝公开谈论南京的事。就这样,拉贝被迫噤声,在沉默中熬过了二战,直到1948年陷入绝境。 实在活不下去了,拉贝试探性地给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寄去了一封求助信。说实话,他自己心里也没底。十年过去了,政局变幻莫测,谁还记得一个德国老头? 但他低估了中国人的记忆力,更低估了“恩情”这两个字在中国人心里的分量。 消息传回南京,整座城市瞬间炸锅了。 当时的南京市长沈怡在得知拉贝的近况后,极为震惊。那个保护了全城的恩人,现在居然在挨饿?这在中国人的道德词典里,是绝对不允许发生的! 仅仅几天时间,南京就成立了“拉贝劝募委员会”。但这不仅仅是官方的行动,更是一场民间的报恩狂潮。 很多幸存者听说了拉贝的遭遇,虽然那时候大家日子也都紧巴巴的,物价飞涨,但依然有人拿出仅剩的积蓄,甚至有卖菜的大娘把卖菜钱都捐了出来。理由很简单:当年如果没有拉贝先生,我们早就没命了。 短短几天,南京募集了一笔巨款。但当时德国马克贬值得像废纸一样,直接汇钱过去,拉贝可能连个鸡蛋都买不到。 于是,南京政府做了一个极其周到的安排:他们利用外汇,在瑞士购买了大量的食品包裹,包括炼乳、白糖、牛肉罐头、香肠等当时德国有钱都买不到的紧俏物资,然后源源不断地寄往柏林。 1948年6月,当第一批包裹和一笔来自中国的美元汇款送到拉贝手中时,这个在日军刺刀面前都没眨过眼的硬汉,彻底破防了。 看着汇款单上写着的“中国南京”字样,看着那些对他来说如同救命仙丹的食物,拉贝当着家人的面,痛哭流涕。他紧紧抱着那些包裹,嘴里念叨着:“南京没有忘记我,中国没有忘记我。” 这些物资,让拉贝全家度过了那个最寒冷的冬天,甚至一直支撑到了1949年。 拉贝后来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来自南京的食品包裹,在这个灰暗的日子里,就像一道阳光。” 这就是中国人。你给我一滴水,我哪怕自己渴着,也要还你一眼泉。这种情义,不分国界,也不分时间。 时间来到2020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约翰拉贝的孙子,托马斯拉贝,是德国海德堡大学的一位医生。当时德国疫情严重,药品和防护物资奇缺,托马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向中国求援。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只是这一次,角色互换了。 中国驻德国大使馆在得知他是约翰拉贝的后人后,没有任何迟疑,迅速调配物资。南京市更是第一时间行动起来,虽然当时国内防疫压力也不小,但南京人说:“拉贝的后人有难,我们必须帮!” 很快,贴着“由于爱,我们心心相印”标语的医疗物资,跨越山海,送到了托马斯手中。除了物资,中国医疗专家还专门连线,分享抗疫经验。 托马斯拉贝感动地说:“这种帮助,让我再次感受到了祖父当年和中国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0 阅读:32

猜你喜欢

枕猫啊大世界

枕猫啊大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