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少将钟伟有“中国巴顿”的美誉。晚年病重住院,老领导黄克诚去看他。聊天时,黄克

银柳探影 2025-11-21 20:57:01

开国少将钟伟有“中国巴顿”的美誉。晚年病重住院,老领导黄克诚去看他。聊天时,黄克诚问钟伟,老家有什么人需要帮忙照顾的吗?钟伟说:“儿女都在老家务农,还有三个孙子,两个孙女,也都在农村。”黄克诚听了后却是激动的握住钟伟的手,表示自己的敬佩! 钟伟这人打仗是真猛,在部队里出了名的硬汉子,大家私下都叫他中国巴顿。1911年出生在湖南平江一个穷苦农民家,家里种地过日子,日子紧巴巴的。1929年他才18岁就参加红军,第二年入党,从底层干起,当过宣传员、连指导员,一步步上来。红军时候在中央苏区打反围剿,身上挨过好多枪子儿,长征也走完了,翻雪山过草地那会儿,部队缺吃少穿,他带着战士们硬扛过去。抗日时候在新四军三师,跟黄克诚部一起在淮南一带开辟根据地,当过团长、旅长,带兵打鬼子,淮阴攻坚战里冲在前头,部队夜里摸进城,贴身干掉敌人哨兵,一举拿下城池。 解放战争东北战场才是他真正出彩的地方。1945年底随黄克诚部进东北,先当第十旅旅长,后来第二纵队五师师长,那五师打仗以猛冲猛打出名,三下江南、四保临江那些硬仗都打得很漂亮。1947年靠山屯那仗,钟伟带部队急行军赶上敌87师一个团,马上包围,三面合击,全歼了对方,缴获一大堆武器弹药。辽沈战役后期,林彪直接把他从师长破格提成十二纵司令员,四野系统里就他一个人这么升的。长春围困、平津战役、后来追着国民党部队南下,一直打到海南岛,49军军长就是他干的。1955年授衔少将,后来去北京军区当参谋长。钟伟打仗胆大包天,常常抓准机会就猛扑上去,不拖泥带水,部队官兵服他这股子狠劲,所以才得名中国巴顿。 1984年钟伟73岁了,身体不行住进北京301医院,癌症晚期。那时候老战友黄克诚也80多岁了,眼睛几乎看不见,还拄着拐杖专门去医院看他。两人都是湖南老乡,从红军时候就认识,黄克诚是老上级。黄克诚坐下后,先问了问病情,然后就关心老家那边,说有没有亲戚需要组织上照顾照顾。那年头很多老干部亲属都进城了,或者安排工作,黄克诚以为钟伟也差不多。钟伟直接回,儿子儿媳全在平江老家种地,三个孙子两个孙女也都在农村,一辈子没让他们沾过光。黄克诚一听愣住了,他见过不少清廉的将军,但把子女孙辈全留在乡下务农的,真没几个。他马上握住钟伟的手,使劲握着,还伸大拇指,说老钟你真了不起,真廉洁。钟伟就笑笑,说不能给政府添麻烦,不能搞特殊。这事后来钟伟孙子钟勉生他们都记得清清楚楚,黄克诚那份敬佩是发自内心的。 钟伟对家里人要求严得要命,从来不开口子。六个孩子,大多留在农村,长子钟赉良一家七口有六个是农民,就一个靠自己考上教师。孙辈也是,五个孙子里四个务农,一个当木匠。1978年有个孙女来北京玩,有人说她个高让当兵多好,那时候当兵是铁饭碗,钟伟当场拒绝,说不能走后门,高考恢复了就去考,考上靠本事,考不上回家种地也光荣。那孙女后来真考上师范大学,当了公办教师。1982年有个孙子钟新生跑北京想让爷爷帮忙入伍,钟伟又摇头,说回家种地是好手,还特别叮嘱别提他名字,免得地方上有人想巴结开后门。那孙子回去先种地,后来学木匠,在村里过普通日子。还有个孙子在部队表现好,本来能转干留队,钟伟写信给领导说一视同仁,那孩子就复员回村了。钟伟觉得当将军不能给子孙留钱留权,就留个好名声。 这些事在平江当地传开了,大家都服气,说钟伟将军一辈子硬气,对自己家人更硬。1984年6月24日钟伟走了,临终留遗嘱,不补发工资,子女都能自理,电视机冰箱上交当党费,不开追悼会,不搞告别仪式,骨灰撒回平江天岳书院,那是他1930年参加起义的地方。家人全照办,把遗嘱复印了好多份,每家一份,当传家宝保存到现在。钟伟孙子钟勉生后来在镇上卖水果,穿旧衣服,针织衫领口都磨破了,顾客都不知道他是开国将军孙子,当地干部知道后去问,他还说爷爷教的,就靠自己双手吃饭。钟伟这一辈子,打仗不要命,对原则更不要命,后代也跟着过普通人日子,这在开国将领里真不多见。现在平江老家给他修了墓,每年清明家人去扫墓,讲的还是这些老故事,教育下一代别搞特殊,别忘本。

0 阅读:10

猜你喜欢

银柳探影

银柳探影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