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欢望丛祠的秋天!每年都要去一次。 公园位于郫都城区,地铁六号线“望丛祠”站A口出,步行不过几百步,可见照壁横陈,刻有“望丛祠”三字,在秋阳下像一枚温润的玉印,轻轻盖在古蜀的扉页上。它始建于南朝,一千五百年来,只为供奉两位蜀地先民:教民务农的望帝杜宇、率众治水的丛帝鳖灵;一祠祭二主,陵冢对峙,古柏二百余株环列,风过处,松涛与鹃啼互为应答,替历史把守秘密。 11月下旬的成都,秋意渐浓,古柏依旧苍翠,却拦不住银杏把金黄泼洒下来。主殿背后六七株老银杏,树龄不详,默契地在每年11月中下旬同时点燃自己,像为古蜀遗民点亮的一盏盏铜灯。扇形叶片在风里“沙沙”作响,仿佛把蚕丛、鱼凫的故事翻成满地碎金;阳光斜照,红檐与黄杏交错,飞檐的走兽也被镀上一层柔光,像要从屋脊跃下,踩碎一地的斑驳。 沿廊桥走去,一池岷江活水静卧祠中,倒映银杏与亭台。偶有叶片飘落,水面便漾开一圈圈涟漪,把古柏、殿角、天空都晃成印象派的油彩。露天茶馆竹椅成排,十元一碗的盖碗茶冒着热气,老茶客倚栏而坐,任阳光把皱纹熨平;远处传来鹭鸟啾鸣,那是丛帝陵上的白鹭在排演一年一度的告别仪式。此刻,时间被泡得软而透亮,像一块琥珀,把蜀地的秋风、古柏的清香、银杏的蜜色,统统封存。 沿红墙折向西,斑驳树影在粉壁上游走,像一幅缓缓铺陈的米家山水;墙根处,不知谁放下一枚刚拾的银杏,叶柄朝着帝陵,仿佛向先王呈上一枚秋天的信笺。再往前,郫都区博物馆的小青瓦四合院隐于竹影,汉代陶俑在橱窗里静静守望,他们的目光穿过两千年,与窗外飘落的杏叶短暂相接——古与今,在这一瞬完成了无需言语的握手。 望丛祠的秋,没有喧嚣的层林尽染,只有古意与金黄在低声交谈。它把成都人最擅长的“慢”写进每一片银杏的叶脉:风来,不慌不忙地落;阳斜,不疾不徐地暖;人至,不紧不慢地品。等到暮色为红墙披上柔纱,祠内灯火初上,起身拍落衣襟上的碎金,才懂得——所谓蜀地秋色,不过是两帝陵前的一盏茶、一株银杏、一声鹃啼,便把整个秋天喝成了心底绵长的回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