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拉热窝围城战告诉我们,现在用常规武器,根本打不下来一座人口超百万的城市!  

阿皮历史库 2025-11-22 10:50:08

萨拉热窝围城战告诉我们,现在用常规武器,根本打不下来一座人口超百万的城市!     1992年4月的萨拉热窝街头,还残留着前一年全民公决的标语,波斯尼亚塞族武装的坦克就已碾过城郊的麦田。     他们沿着城市边缘拉起铁丝网,架起近2000门大炮和600辆坦克,划下一道号称“插翅难飞”的死亡圈。     当时占据波黑70%土地的塞族武装信心满满,毕竟他们的装备数量和人员规模都占据绝对优势,而城里的防御力量不过是些训练不足的内政部人员、消防队员,还有不到200名拿着猎枪的市民。     可谁也没想到,这场看似毫无悬念的围城,最终拖了1425天,成为现代战争史上最漫长的巷战。     塞族武装很快就发现,占领城市远比包围城市难得多。     1992年5月2日,他们彻底封锁了萨拉热窝的所有陆路通道,切断了水电煤气供应,以为能让这座城市不攻自破。     但城里的人没有坐以待毙,专业消防队的队员们放下水枪,用消防斧加固街垒;狱警们带着看守犯人的经验,组织平民巡逻;甚至连普通市民都自发拿起工具,在街道两侧的建筑里挖掘射击孔。     塞族的坦克一进入城区就陷入困境,狭窄的街道让它们难以转向,高层建筑里随时可能射出冷枪,短短几个月就有数十辆坦克被击毁在十字路口。     他们的火炮倒是能远距离轰击,但密集的楼房像盾牌一样挡住了大部分炮弹,即便击中目标,也只能摧毁建筑外壳,躲在地下室和楼道里的防御者几乎不受影响。     更让塞族武装头疼的是,这座城市始终没有断绝补给。     1993年3月,波黑军队和市民开始在机场跑道下秘密挖掘隧道,没有重型机械,他们就用铁锹和镐头徒手作业,24小时分三班轮换,把1200立方米的泥土用手推车运出。     这条仅720米长的隧道最高处不足1米,齐膝深的泥水里常常混着伤员的血液,人们在木板上铺设简易轨道,靠人力推动推车运送物资。     隧道开通后,平均每天有4000人通过,20吨食物、药品和武器被送进城内,450万升燃油和8亿千瓦时电能通过地下管道输送,成为支撑城市存活的生命之脉。     联合国难民署也通过空运补充援助,尽管运输量只能达到需求的六成,但这些物资加上隧道运送的补给,让百万市民得以坚持。     塞族武装为了报复守军的袭扰,采取“炮击反击”策略,只要城外有零星交火,城里的菜市场、医院就可能遭到迫击炮轰击。     1995年8月28日,一处菜市场遭到袭击,37名正在采购的平民当场死亡,但这样的恐怖袭击并没有瓦解防御意志,反而让更多市民加入了抵抗行列。     城里的守军虽然装备简陋、弹药短缺,常常要等敌人靠近到几十米才开枪,但他们熟悉每一条街道、每一栋建筑的结构,利用断壁残垣构建起多层次防御。     塞族军队多次发起大规模进攻,最多时投入3万兵力和310辆坦克,却始终无法突破核心城区,反而因为补给线过长,频繁遭到守军小分队的偷袭。     1995年8月29日,北约启动“死亡之眼”空袭行动,350架战机连续轰炸塞族武装的军营和弹药库,摧毁了他们大部分重武器。     失去火力优势后,加上穆克联军的地面反攻,塞族武装才被迫同意停火。     1995年11月,三方在代顿签署和平协议,此时萨拉热窝已有1.3万多人丧生,其中半数是平民,但这座城市始终没有被攻破。     这场战争证明,在现代城市环境中,单纯依靠常规武器,想要攻克一座人口超百万的城市,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城市的韧性不仅来自建筑和物资,更来自生活在其中的人,当每一条街道都成为战场,每一栋房屋都成为堡垒,常规武器的优势便会荡然无存。

0 阅读:29
阿皮历史库

阿皮历史库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