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航天迎来双重拐点,全产业链核心标的全梳理2025年,中国商业航天产业正式迈入“技术突破”与“规模爆发”并行的新阶段。作为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预计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2.8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2%,已形成覆盖“星、箭、场、测、用”的完整产业链条。一、核心驱动逻辑1.政策红利释放:“航天强国”战略持续推进,科创板第五套标准拓宽未盈利企业融资通道;2.关键技术成熟:可回收火箭、卫星小型化等技术实现突破,发射成本大幅下降;3.下游需求激增:低轨宽带星座加速部署,2025年在轨商业卫星数量预计实现翻倍;4.资本密集注入:2025年行业融资规模突破52亿元,多家头部企业启动IPO进程。二、全产业链核心标的1.上游|核心元器件与材料星载芯片:$臻镭科技 sh688270$ 、晨昌科技(001270)、振芯科技(300101)特种材料与结构件:$宝钛股份 sh600456$ 、$斯瑞新材 sh688102$ 、铂力特(688333)2.中游|火箭与卫星制造火箭制造:蓝箭航天(未上市)、星际荣耀(未上市)、上海沪工(603131)、中航重机(600765)卫星制造:中国卫星(600118)、微纳星空(未上市)、天银机电(300342)发射服务: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星河动力(未上市)3.下游|卫星运营与应用卫星通信:中国卫通(601698)、海格通信(002465)、宜远通信(603236)卫星遥感:航天宏图(688066)、中科星图(688568)、长光卫星(未上市)卫星导航:华测导航(300627)、四维图新(002405)4.新兴场景与基础设施新兴场景:太空旅游、商业探月、在轨服务等(配套企业提前布局)关键设施:华力创通(300045)、中国卫通(601698)本文内容基于公开信息整理,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