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控力太强了!河南郑州,一男生读初中时,一放假就开始玩手机,结果假期里学习上的一些规划都没有完成,男生一狠心,干脆一刀两断,直接不玩手机了,从初三到高二,他整整三年没有碰过手机,成绩冲进年级前十! 据大参考11月19日报道,他的故事并非从一开始就顺风顺水,而是从一个令人熟悉的“手机陷阱”开始。 初中时,这名男生像大多数青少年一样,沉迷于手机,一放假,他的时间基本都耗在屏幕前,刷视频、玩游戏,是他假期生活的主旋律。 但随着开学的临近,他不得不直面真相,那些早早规划好的学习任务,一个都没完成,手机不仅耗费了他的时间,还吞噬了他的目标与意志。 男生内心的懊悔来得很突然又很强烈,他痛苦地意识到,手机几乎成了他生活的主宰,压制了他对学业的专注和对未来的追求。 于是从初三开始,他做出了一个让许多人难以想象的决定:戒掉手机,不是限时使用,也不是间断性关闭,而是彻底放下。 不留退路,他与手机一刀两断,试图重整自己的人生,一开始,这样的举动并不容易,男生生活在这个被互联网包裹的时代,学校里的同学谈论的话题常常集中于社交媒体上的热点,聚在一起的休息时间也经常有手机的参与。 一天没碰手机,就会感觉少了一份娱乐,一周没碰手机,更是觉得与世界隔绝,但随着这段适应期过去,男生渐渐发现,不被手机占据的生活,似乎反而更安静、更高效。 没有了手机的干扰,每天刷题、整理错题、在课堂上专注听讲成了他的常态,他还把原本用于玩手机的碎片化时间,转移到阅读新闻、参加实践活动上。 三年的坚持让他的成绩从班里的中游水平稳定地提升,终于成为年级前十的学霸,这对他来说,或许不仅仅是一场成绩的改变,更是一次人生方向的重新定位。 不少网友看到男生的故事后,提出疑问:在不使用手机的三年里,他会不会与同学脱节?又或者,他的生活会不会过于单调乏味?对这些问题,男生的回应很坦然。 他认为自己并没有脱离社会,因为每天他都会通过其他方式获取信息,比如报纸、电视新闻,而且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让他有机会与同学良好互动,交往中的乐趣并不因为手机的缺席而减少。 “我不玩手机,但我依然感受到与社会的连接,这种连接甚至比以前更纯粹、更真实。”更难得的是,他的自制力不仅体现在不碰手机,还让他的生活变得更加健康。 他的睡眠质量提高了很多,早上精神饱满,晚上不再因为刷手机而熬夜,他的情绪也变得平稳,不会因社交网络上的纷繁复杂信息而焦虑,他专注于自己的目标,避免了被手机上的短暂娱乐拖入空虚的深渊。 男生的这一切并不是易如反掌,他也曾面对许多人无法坚持的诱惑,可对于手机,他选择了干脆的舍弃。 那些曾让他分心、让他懒散的诱惑,在他眼里最终都成为了可以剥离的负担,他清楚地知道,想要做好一件事,必须能放下另一件事,而手机正是他实现梦想路上的最大拦路石。 网友们对男生的毅力纷纷表达敬佩,将他称为“自律学霸”的典范,有的网友感叹,自控力的难能可贵:“习惯了手机后,一旦远离就会觉得空虚无助,能做到3年不碰手机的人寥寥无几。” 还有人表示,他带来的启发是:现代人与其努力控制手机,反而不如挑战自己,再直白一点——让手机失去它控制我们的权力。 这位男生的故事,其实也对如今依赖手机的我们敲响了警钟:手机只是工具,我们过去能没有它生活,现在也能更好地掌控它。 或许不需要像他一样完全扔掉手机,但我们至少该学会如何对待屏幕后的世界,手机依赖的背后,其实是我们无法掌控好自己的时间,将娱乐与学习的界限打得模糊。 男生的选择告诉我们,当你守住自己的专注力,便能在该拼的年龄赢得属于自己的收获,最后,男生用行动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典型——放下心头的无意义躁动,主动为自己做减法,投入到真正重要的事情中去。 这种勇气和狠劲,让他具备掌握自己人生的能力,他不是“天生的学霸”,但他有学会自制的智慧,有选择专注的勇气,也有为奋斗做减法的冷静与果断。 面对这个故事,让我们也试着停下手中的手机,问问自己,能否像他那样,为梦想清理道路,实现一次专注的蜕变? 信源:大参考2025-11-19——河南郑州,成绩年级前十的男生:3年不碰手机,初三到高二没碰手机已经习惯,看新闻参加实践不会和社会脱节,“手机太影响学习和自己的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