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为什么忌惮朝鲜!第一,朝鲜境内没有日企,人家不稀罕。第二,朝鲜人也不用日本的东西,你在朝鲜也几乎看不见日货。第三,朝鲜和日本也没有建交,朝鲜将日本视为了“千年宿敌”。 “一个国家,既没有你的工厂,也不用你的产品,连外交关系都没有,却能让你夜不能寐——日本怕的,到底是什么?” 这不是虚构的悬疑片开头,而是现实。日本对朝鲜的忌惮,不在于军事对峙的烈度,而在于那种无解的、深入骨髓的敌意。这种关系,在国际关系里都算得上罕见。 你看中日、日韩,哪怕吵得再凶,底下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企业相互投资,年轻人追着对方的剧和歌,贸易额动辄上千亿美元。吵归吵,生意照做,人也照来。可朝日之间呢?几乎是一片真空。 自1991年启动建交谈判以来,34年过去了,谈了12轮,卡在哪里?不是领土,不是核武,而是历史。日本想谈“绑架问题”,朝鲜只回一句:“先清算你们的殖民罪行。”两边说的根本不是一回事。 这背后,是一段被血写进记忆的过去。1910年《日韩合并条约》后,日本在朝鲜半岛推行的不是“现代化”,而是系统性的文化灭绝和资源掠夺。逼迫百姓改用日本姓氏,禁止说朝鲜语,掠走上千万吨粮食,导致大规模饥荒。超过100万朝鲜人死于非命,780万青壮年被强征为劳工,送到日本的矿井和工地,在恶劣条件下劳作至死。还有20万女性被强征为“慰安妇”,这段历史,至今在日本教科书里轻描淡写,在朝鲜却是每个孩子都背得滚瓜烂熟的国仇。 这种创伤,直接导致了朝鲜对日本的彻底绝缘。在平壤,你几乎看不到任何日货。商场里卖的是中国手机、俄罗斯伏特加,连电池都难见“松下”“索尼”的影子。曾经唯一的日资企业——开城工业园区里的小厂——2016年撤走后,再无第二家敢踏足。2024年,朝日双边贸易额不足200万美元,还不到日韩贸易的零头。这不是经济选择,是政治决断。 这让日本的传统手段完全失效。过去,日本靠经济援助、文化输出、民间交流来软化邻国关系。可朝鲜不吃这一套。它不稀罕你的钱,也不看你的动漫。你给好处,它说你是“赎罪”;你施压,它说你是“帝国主义复辟”。这种“零依赖”状态,让日本的制裁像拳头打在棉花上,毫无着力感。 更让东京头疼的,是朝鲜的“不可预测性”。2010年,延坪岛炮击,朝鲜没发警告,直接开火。170发炮弹砸向韩国岛屿,日本自卫队紧急升空,却只能旁观。那一刻,日本意识到:这个对手不按常理出牌。2025年,朝鲜试射“火星-17”洲际导弹,轨迹掠过北海道上空,日本全境拉响警报12分钟。自卫队明明有能力拦截,却不敢动——因为平壤早就放话:“任何拦截,就是战争。” 这种“你动我,我就跟你拼命”的逻辑,戳中了日本的软肋。日本是个极度依赖秩序的国家,凡事讲程序、讲规则、讲克制。可朝鲜偏偏不讲。它把整个国家变成了一座“人肉盾牌”,用最极端的方式宣告:我可以输,但你别想赢。 日本情报机构对此几乎束手无策。2024年外务省一份内部报告承认,他们对朝鲜高层的决策机制“知之甚少”,连领导人健康状况都只能靠卫星照片和脱北者口述拼凑。相比之下,日本对中俄韩的了解,至少还有公开信息、媒体和民间渠道。可对朝鲜,几乎是一片黑箱。 这就像面对一个全身缠满炸药的人,你知道他恨你,但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引爆,也不知道引线藏在哪。你不敢靠近,也不敢走开,只能僵在那里。 让我担心的是,这种敌意正在被制度化。朝鲜每年举办“反日义士纪念日”,学校教材里写满日本暴行,街头橱窗陈列着“殖民罪证”。2025年,朝鲜社会科学院召开“千年宿敌”研讨会,学者公开说:“对日本的仇恨,要传给子孙万代。”这不是情绪宣泄,是国家战略。 而日本呢?还在纠结要不要改教科书里的“侵略”二字。当平壤把历史铸进国魂时,东京还在为几个字的表述扯皮。这种认知错位,只会让裂痕越来越深。 说到底,日本怕的不是朝鲜的导弹,而是那段被鲜血浸透的历史从未真正清算。它想翻篇,可对方拒绝合上书。如果历史问题不解决,哪怕哪天朝鲜弃核、开放经济,两国关系也很难回到正常轨道。 一个明显的问题是:当一个国家把仇恨当作凝聚力的来源时,外部的施压和利诱,反而会强化它的对抗意志。与其一味防范,不如正视历史,用真诚的对话打开僵局。这很难,但总比永远活在警报声中强。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