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巴斯北部局势突变,俄军已经打到了红利曼!综合俄罗斯国防部以及独立军事媒体的报道称,俄军夺下长期激战的新谢洛夫卡,并在这一方向持续向西推进了超过2公里,此外,俄军还从侧翼取得了突破,并试图不断扩大对亚罗瓦亚、德罗比舍沃等定居点的的压力,同时,俄军也发布来自斯塔夫基的画面,显示已进入并控制该地。 红利曼是整个乌东战场的“咽喉”所在,这座位于顿巴斯北部的交通节点,串联着斯拉维扬斯克、克拉马托尔斯克等核心城镇,谁掌控这里,就等于握住了当地战场的补给线和兵力调动主动权。 过去大半年里,俄乌双方在这里反复拉锯,光是俄军此前发起的强攻就不下三十次,却始终没能突破乌军构建的防线。 但就在最近,这片僵持已久的战场突然出现了急转弯,俄军的推进势头陡然加快,已经实实在在打到了红利曼的家门口。 这场突变的起点,是新谢洛夫卡这个不起眼的定居点。 熟悉前线动态的人都知道,这里是乌军北部防线的关键支撑点,工事修得相当坚固,双方在这里断断续续打了两个多月,谁都没能彻底站稳脚跟。 根据俄罗斯国防部发布的战报以及几家独立军事媒体的现场核实,俄军最终啃下了这块“硬骨头”,拿下新谢洛夫卡之后没有丝毫停顿,继续向西稳步推进,推进幅度已经超过了两公里。 这个距离看似不算惊人,却直接打破了双方持续已久的阵地平衡,要知道在顿巴斯的泥泞战场上,每推进一公里都可能付出巨大伤亡代价。 更关键的是,俄军这次的进攻不是单点冒进,而是带着清晰的战术协同思路。 在新谢洛夫卡方向正面突破的同时,侧翼部队也同步发起了冲击,成功撕开了乌军的防御缝隙,开始不断向亚罗瓦亚、德罗比舍沃这些周边定居点施压。 这种“正面硬攻+侧翼牵制”的组合拳,让乌军很难集中兵力回防。 最能说明战场态势变化的,是俄军公开的斯塔夫基现场画面,士兵已经在当地标志性建筑前完成部署,这意味着俄军彻底控制了这个北部关键节点,而斯塔夫基到红利曼市区的直线距离不足十公里,等于直接打通了从北部通往红利曼的陆上通道。 从最新的战场态势图能看出来,这条通道上现在只剩下几处零散的乌军据点还在抵抗,但都已经陷入俄军的包围态势,很难对整体推进形成实质性阻碍。 负责这片战场的俄军“西部战术集群”,这段时间的动作一直很有章法。 就在核心通道打开的同时,他们又拿下了红利曼东南方向12公里处的扬皮尔。 可能有人觉得这个距离有点远,但其战略价值一点都不低,扬皮尔正好卡在红利曼到谢韦尔斯克的公路旁,控制这里之后,俄军不仅能沿公路构建起一道稳固的前沿阵地,还能直接切断乌军从谢韦尔斯克方向增援红利曼的可能。 而且从战场动向看,这个战术集群并没有停下脚步,正朝着迪布罗瓦和斯塔雷卡拉万方向推进,明眼人都能看出来,他们是想在红利曼和谢韦尔斯克的防线结合部,扎下一个楔子一样的突出部,把乌军的防线彻底割裂开来。 前线的变化已经从外围延伸到了市区边缘。 俄军的渗透部队已经悄悄摸到了红利曼市区东侧的住宅区,并且成功站稳了脚跟。 和之前那种大规模炮火覆盖后再推进的方式不同,这次俄军用的是小股分队交替掩护的战术,一点点在住宅区里扩大控制范围。 这种打法虽然推进速度不算快,但胜在隐蔽性强,能有效减少炮火对居民区的破坏,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陷入乌军熟悉的巷战陷阱。 毕竟红利曼市区的建筑密度不低,乌军之前在这里经营了不少暗堡和火力点,硬闯肯定要吃大亏,这种稳扎稳打的渗透方式,显然是经过了充分的战场研判。 把这些战场细节串起来看,就能明白俄军这次攻势的深层用意。 红利曼作为顿巴斯北部的交通枢纽,一旦被俄军完全控制,首先会直接撕裂乌军苦心经营的北部防线,让分散在周边的乌军部队失去联动。 更关键的是,从红利曼向南出发,到斯拉维扬斯克只有不到四十公里,到克拉马托尔斯克也不过五十公里,这两座城市可是乌军在顿巴斯地区的核心据点,聚集了大量的兵力和物资储备。 俄军要是能以红利曼为跳板继续南下,整个顿巴斯的战场格局都可能被改写。 当然现在说这些还为时过早,乌军在红利曼市区还有不少有生力量,那些零散据点的抵抗也说明他们没打算轻易放弃,接下来的市区争夺战,大概率会比外围作战更加激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