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大量印人民币,去美国,去欧洲随便采购东西?其实理论上可以,但下次美国采购中国的服装、家用电器、手机、半导体的时候,也全部用之前收下的人民币支付,问题就会立刻暴露。 假如有一天,有人真开动印钞机,装满集装箱运到美国或欧洲,直接去超市、农场、芯片厂扫货。外国人收下这些纸币时以为赚大了。可这事儿真就这么简单?下一轮贸易一转,外国人拿着这些钱回来买衣服、手机、家电,麻烦就彻底炸开锅了。 很多人一听这个主意就觉得靠谱:印钱不就跟白捡似的,能直接换来国外好东西,何乐而不为?首先得明白,钱本身不是财富,它只是个交换凭证。国外商家收了你一大堆人民币,得能拿这钱在中国买到东西才行。 要是人民币在国际上还没那么好使,他们拿着也犯愁。现在人民币在全球支付货币里排第四,贸易融资排第三,跨境结算占比也才28%左右,外汇储备里占比不到3%,跟美元欧元比还差得远。 就算第一步他们勉强收了,第二步就原形毕露。外国人拿着这些人民币回来采购中国商品,中国出口企业一看,订单金额巨大,但国内商品总量没增加啊。突然多出一大堆钱追着同样多的衣服、手机、家电跑,价格能不飞涨吗? 国外买家发现用这些人民币买东西越来越贵,干脆不干了,转头去别国下单。中国这边呢?进口的东西吃光用光了,下次还想买,人家不认你的钱了。这就是货币超发想“输出通胀”,结果通胀先在自己家炸锅。 国际贸易从来不是你印钱就能单方面占便宜的事儿。经济学上有个贸易平衡的概念,国家长期出口赚的钱和进口花的钱得大体匹配。要是你光印钱买东西,不卖东西换外汇,早晚外汇储备见底,汇率崩盘。 2000年代初,津巴布韦就干过这种事,本来是个农业不错的国家,结果土地政策一乱,产量大跌,财政窟窿越来越大。政府开动印钞机填补支出,顺便想用印出来的钱去国外买粮食和设备。起初好像管用,进口东西进来了。 可没多久,外国人拿着津元回来买矿产和烟草,发现国内东西根本不够分,物价开始失控。央行行长戈诺不停发行新钞,最后直接出100万亿津元钞票。那几年津巴布韦经济彻底乱套。制造业产量连年跌两三成,粮食产量腰斩,失业率冲到80%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