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有20000名以上的基建工程兵集体转业被调入深圳。当时深圳还是一个大

运赛过去 2025-11-23 19:53:12

1979年,有20000名以上的基建工程兵集体转业被调入深圳。当时深圳还是一个大农村,有的人不愿意来,来了想方设法调回家。他们到深圳后,住在大棚里,创下了3天盖一层楼的佳话。 说起深圳最早的大规模建设,那批基建工程兵绝对是绕不开的话题。1979年的时候,深圳刚从宝安县改成市,地方上建筑队伍就那么点人,根本扛不住特区起步的活儿。广东省的施工队忙自己的事,也不愿意跑到这个缺水缺电的边陲小镇来。中央一看这情况,就直接下命令,从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里抽人。先是冶金系统从鞍山调了五个连一千多人当先遣队,1979年下半年就到了深圳。紧接着1982年秋天,大部队来了,一百多列军列,每天一趟,从辽宁、河北、河南、陕西、天津、上海这些地方,拉来了两万多人,加上家属快四万人,一下子就把深圳的人口翻了好几倍。 那时候深圳真就是个大农村,罗湖、上步那边全是荒地鱼塘,山头石头多,路都没几条像样的。部队一来,先得自己解决住的地方,用竹子和油毡布搭棚子,大家管这叫“竹叶宾馆”。夏天热得要命,蚊虫到处飞,淡水还得从远处拉。吃饭简单得很,带的东北大米、高粱米煮一锅,拌点咸菜就行。蔬菜根本供应不上,每个连队派辆卡车,天不亮就跑惠州淡水或者东莞虎门去拉菜,常常只剩菜叶子。1983年一场12级台风把棚子全掀了,被子锅碗飞上天,部队损失几百万,但第二天大家照样干活。还有一次大火,把竹棚烧得精光,战士们就站在雨里守了一夜。 很多人一开始真不愿意来。部队里思想工作做了不少,有的战士是农村兵,来深圳能解决户口问题,还能把家属孩子带过来,觉得是好事。但不少来自江苏、浙江、上海这些地方的战士,家里条件好,压根不想来这么苦的地方。来了之后,有人写信回家抱怨,有人托关系想调走,甚至有干部申请转业数量翻倍。部队领导挨个做工作,讲政策、讲任务,慢慢把人心稳住了。毕竟是军人,命令下来就得执行。 他们一来就接大活。第一个是深圳市委办公大楼,在烂泥地里没机械,全靠人力搅拌混凝土,手推车运料,铁锹不够两个人轮一把,不到一年就盖起来了。接着是电子大厦,深圳第一栋20层高层,自己设计自己干,垂直偏差才几厘米,震惊全国。深南大道上的石头山,全靠小板车长铲一点点搬平。友谊商场、泮溪酒家这些早期地标,也都是他们建的。特区头三年,他们干了160多个工程,把深圳从荒地变出了城市模样。 最出名的还是国贸大厦。转业后的马成礼去了物业发展公司当总经理,接手这个项目。本来设计38层,他带着原工程兵骨干,和中建三局一起,把基坑都挖了还改成53层,加旋转餐厅、直升机停机坪、抗12级台风的防弹玻璃、观光电梯,这些在国内都没先例。他们用滑模工艺,模板24小时往上滑,三班倒不停工,从第31层开始稳定三天一层楼,比香港美国都快。这速度上了新闻联播,成了“深圳速度”的代名词,直接打脸那些说特区搞不成的声音。 1983年9月15日,在深圳戏院,两万人集体摘帽徽领章,脱军装,就地转业,改成十几个市属建筑公司,还有八千人分流到机关企事业单位。转业后日子也没轻松,突然要面对招标市场,不会写标书,工程接不到,吃饭都成问题。市政府给了贷款、免税、土地这些扶持,他们边学边干。南头直升机场6个月工期,他们4个月提前交,得了“铁军”称号。教育学院大楼4个月工期,高温40度,工人鞋里能倒汗水,还是优质提前完工。 这些公司后来建了上千栋高层,平了40多平方公里土地,修机场码头火车站,拿了上百个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奖。分流出去的人,推动了土地拍卖、人才市场、住房改革这些全国第一。还有不少人成了企业家。 说实话,没这两万人,深圳起步肯定没这么快。他们把军人那股狠劲带进了城市,从大棚到摩天大楼,从农村到国际都市,全是实打实干出来的。很多人现在开车经过国贸、华强北、深南大道,都会想起那段日子。这就是深圳的底子,军魂还在,拓荒牛的精神也还在。

0 阅读:59

猜你喜欢

运赛过去

运赛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