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只举办过一次奥运会,因为亏钱。08年北京奥运虽然账面上是盈余的,但是这里面有大量义务工作者的隐含成本。 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只看到了硬币的一面。奥运这笔账,不能光算经济上的短期盈亏。 看看当年北京办奥运的背景。那时候中国正处在让世界了解自己的关键阶段。奥运会被视为一个展示国家形象的重要窗口。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比较模糊甚至带有偏见的阶段。通过举办奥运会,中国向世界展示了一个现代化、有组织能力、开放包容的大国形象。这种软实力的提升,是单纯用金钱难以衡量的。 想想开幕式上那幅“画卷”展开时的震撼。全球几十亿观众同时看到了一个既传统又现代的中国。这种国家形象的塑造,其价值远超任何广告宣传。奥运会后,来华旅游的外国游客数量明显增加,国际企业对华投资信心也更足了。 再说说那些被质疑的“隐性成本”。志愿者文化通过奥运会在中国得到了极大推广。成千上万的年轻人参与志愿服务,这种社会资本的积累,对后续中国举办其他国际活动奠定了良好基础。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都受益于此。 奥运场馆的后续利用其实比想象中要好。鸟巢、水立方不仅成为北京的新地标,还持续举办各类体育赛事和文艺活动。水立方甚至变身水上乐园,对市民开放。这些场馆已经成为市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对比其他奥运主办城市,北京的处理确实更胜一筹。里约的场馆荒废、雅典的债务问题,都是前车之鉴。但北京在规划之初就考虑了赛后利用问题,这种长远眼光值得肯定。 现在不申办奥运,恰恰说明中国更加理性务实了。不再需要通过举办超大型活动来证明什么。而是根据实际需要做出选择。这种自信,比盲目追求国际活动的光环更重要。 国际奥委会自己也意识到问题,推出了改革方案。强调可持续发展,减少主办城市负担。这说明北京奥运的经验教训已经被国际社会吸收。 当年办奥运,中国需要这个世界舞台。现在,中国已经在世界舞台的中央。需求变了,策略自然要调整。这不是简单的亏钱赚钱问题,而是国家发展阶段的自然选择。 奥运遗产的价值,需要放在更长的历史维度中看待。那些基础设施,那些国际经验,那些志愿精神,都在持续发挥作用。这笔账,要算大账,算长远账。 务实、理性、长远。这或许才是北京奥运留给我们的真正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