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6日,德国财政部长克林拜尔与代表团一同从柏林飞往北京,开启了他的访华之旅。 这位刚结束访华行程的德国高官,没有选择返回柏林,而是马不停蹄南下狮城,他说是来 “帮助新加坡应对类似挑战”。 德国来送经验,新加坡却意外迎来了一位 “德国利益推动者”? 克林拜尔此行并不低调,他在新加坡高调提及中德之间刚刚达成的 27 项合作共识,强调 “保持建设性对话” 对经济有着 “不可替代” 的价值。 在他身后,是德国刚刚完成的一次对华外交 “急刹车”,也是一次近乎教科书式的 “纠错” 操作。 几个月前,德国外长瓦德富尔因对中国核心利益的错误表述,导致原定的访华行程被紧急取消。德国企业界一度陷入对华合作的不确定性,德国政府也遭遇了内部舆论的反噬。 但德国人显然有着很强的现实主义精神,为了止损,柏林迅速更换代表人物,派出对华经验丰富的克林拜尔重启对话。 同时德国宣布建立每年两次的 “对华依赖评估” 机制,任命专家委员会重审对华贸易政策,重点审查能源与原材料进口、中国对德国关键基础设施的投资等议题,对外释放清晰信号:政治归政治,经济要继续。 德国《南德意志报》曾在相关报道中指出 “撤出中国是不可想象的,因为中国市场实在太重要了”, 而克林拜尔访华所带回的是实实在在的利益清单:从稀土供应链合作承诺,到金融市场准入松绑的积极回应,中德之间再度找回了合作节奏。 就在克林拜尔抵达前不久,新加坡总理黄循财在一次公开场合表示,希望中国 “放下历史包袱”,理解日本的立场。 他还提到,东南亚国家 “已经向前看”,暗示中国对历史问题的坚持不合时宜。 这番言论,在中国国内引发了不小的波澜。尤其是考虑到新加坡自身曾在二战时期深受日军侵略之害,黄循财这番 “替日本说话” 的发言,被不少人视为 “政治健忘”。 他或许是想在中日之间扮演一个调解者的角色,但这种试图 “平衡” 的姿态,一旦触碰到中国的历史底线,反而容易引发反感。 新加坡近年来在一些区域安全议题上频频发声,有时甚至带有 “西方代言人” 的意味。这种微妙的外交立场,让其传统的 “中立角色” 变得越来越模糊。 与德国不同,新加坡并不具备同样的经济体量,也没有足够的议价筹码。它之所以能够在中美之间保持一定的外交灵活性,靠的是精细的平衡术和对形势的准确判断。 但在当前的大国博弈格局中,这种技巧越来越难以维持。 克林拜尔在新加坡谈的,不只是德国与中国的合作成果。他真正想表达的是德国如何在一次重大外交误判后,通过政策调整和务实态度,重新赢得了中国的信任。 新加坡如果愿意听进去,自然有机会从中吸取教训。毕竟中新之间并非没有合作基础,从苏州工业园到中新金融互联机制,过去几十年中新关系始终稳中有进。 中国的对外政策一贯清晰:不主动挑事,但绝不容忍越线。德国的经历已经说明,经济高度依赖中国市场的国家,最终会因现实选择而调整立场。 新加坡若继续试探红线,可能面临的后果,不只是合作降温,更会在区域外交中被边缘化。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并未对黄循财的言论展开高调反击,也没有采取直接的经济制裁,相关报道中也未出现暂停合作项目、降低外交互动频次的举措,而是保持着一贯的务实态度,让对方有时间 “自己想清楚”。 这种处理方式,在德国案例中已被验证为有效。德国方面在经历 “冷却期” 后迅速回调,也换回了中方的合作诚意。 克林拜尔这一趟南下,核心是推动德国与新加坡在多元化供应链等领域的合作,其提及中德合作成果是为佐证合作价值,。 你觉得新加坡会听懂这场 “外交回旋” 的含义吗?还是会坚持自己的 “历史立场”? 参考信息: 德国财长访华炒作“产能过剩”:我真的很想避免…2025-11-19 09:58·观察者网


用户12xxx79
脚踩两只船,腿还不够长、不够壮,迟早落水
用户87xxx52
可怜的羊屎豆大小新加坡 不懂得人微言轻 总是不知好歹对大国下指导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