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尼皇帝为何要进攻苏格兰? 咱们先把时间拨回公元143年,罗马皇帝安东尼·庇护站在不列颠岛的寒风里,望着北方连绵的山峦直皱眉。 他脚下踩着的,是养父哈德良留下的长城——那道从东海岸到西海岸的石头防线,已经替罗马守了二十年边疆。 可北方的凯尔特人(也就是苏格兰人)三天两头翻山南下,抢粮食、烧村庄,活像一群赶不走的狼。这事儿搁谁头上都睡不着觉,何况他是管着半个欧洲的皇帝。 您可能不知道,苏格兰那地方在罗马人眼里就是块“鸡肋”。公元83年的格劳庇乌山战役,罗马人拼了老命才爬上高地,把凯尔特人揍了一顿。 可刚占了地盘,东边的日耳曼人又闹事,军队赶紧调走,苏格兰立马又成了凯尔特人的天下。 哈德良没办法,才修了长城当“隔离带”。但凯尔特人根本不领情,史料里写得清楚,安东尼继位前十年,北边的喀利多尼亚部落年年南下,最狠的一次差点打进英格兰腹地。 举个实在的例子:当时罗马在苏格兰南部有个盟友叫沃塔迪尼人,本来帮着守边疆,结果凯尔特人三天两头偷袭他们的牧场。罗马总督写信给安东尼说:“再不管,这些盟友就要投靠野蛮人了!” 皇帝一算账,与其年年派兵救火,不如一次性把边界推到更北边,让长城离威胁远点。这才有了安东尼长城。 从福斯湾到克莱德湾,虽说只有59公里(比哈德良长城短一半),但沿线修了19座碉堡,驻扎7000精兵,光挖壕沟就挖了12米宽。您想想,这得花多少人力物力?要不是被逼急了,谁愿意在荒山野岭砸钱? 安东尼的军队刚往北推进,就吃了大亏。史料里有个特逗的故事:凯尔特人在干涸的壕沟里种满大蓟,紫色的花看着挺美,罗马士兵一脚踩进去,尖刺扎得满脚是血,疼得直叫唤。 凯尔特人趁机从石头缝里冲出来,一仗打死好几百罗马人。后来苏格兰把大蓟定为国花,就是因为这玩意儿救过命。 这还不算完。苏格兰高地全是丘陵沼泽,罗马的重装步兵压根施展不开。有个罗马百夫长在日记里写:“我们追着他们跑了三天,连个人影都没见着,倒是被石头砸伤二十多个。” 更要命的是后勤,罗马人运粮全靠牛车,苏格兰的烂泥路让粮食损耗多了三成。安东尼在位23年,光不列颠驻军的粮草开支就占了帝国总预算的15%,相当于现在每年砸几百亿军费在边境。 安东尼长城修了才20年,罗马就扛不住了。公元165年,一场瘟疫从东方传来,军队减员三成,日耳曼人又在东边闹事。新任总督写信说:“北方的堡垒天天遭袭,士兵们连过冬的柴火都砍不到。” 更现实的是经济账:苏格兰穷得叮当响,全是放羊的,占了也榨不出油水,每年光驻军开销就亏2000万塞斯退斯。 最打脸的是,罗马刚撤到哈德良长城,凯尔特人就跟着南下。公元180年,马可·奥勒留不得不重新征兵北上,结果一仗打了十年,连皇帝自己都病死在军营里。 这事儿说白了,就是罗马版的“吃力不讨好”——苏格兰人宁肯在山里喝风,也不愿当罗马的顺民,游击战拖得帝国精疲力尽。 安东尼打苏格兰,根本不是贪心扩张,而是老牌帝国的无奈。就像现在有人天天在你家院墙外头扔石头,你总得想办法砌高墙。 可他没想到,苏格兰人天生是游击战的祖宗,加上北方的穷山恶水,生生把罗马拖成了“出血点”。 后来英格兰和苏格兰斗了一千年,直到1707年才合并,根子就埋在安东尼这一仗——罗马人没做到的事,英国人用了1500年,靠钱和联姻才勉强办成。 您说安东尼冤不冤?他一辈子省吃俭用,国库攒了27亿塞斯退斯,全砸在边疆防卫上。临死前还念叨:“要是能换来边境安宁,多花点钱也算值了。” 可历史证明,有些地方,不是你有钱有兵就能征服的——比如苏格兰的山,和山里那股子不服输的劲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