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国军曾与制造南京大屠杀的两个日军主力部队交锋,双方在湖北石牌上演了一场最为惨烈的白刃战。 先说说这地方在哪。湖北宜昌往西走,长江在这儿突然发脾气,拐了一个110度的急弯,两岸全是像刀削一样的峭壁。石牌这个只有不足百户人家的小镇,就卡在这个要命的嗓子眼上。 当时的情况是啥样呢? 日军早就盯上了这块地方。1943年5月,他们集结了10万兵力,其中就有参与南京大屠杀的第三、第三十九师团,兵分几路扑向石牌。这不是偶然,石牌下距宜昌仅30多里,上接军事重镇三斗坪,六战区前进指挥部和江防军总部都设在此处,是拱卫陪都重庆的第一道门户,丢了石牌,长江航运线会被切断,重庆的补给就断了,大西南防线等于塌了半边。蒋介石急得连续发电报,最后干脆严令“石牌要塞应指定一师死守”,这个重任落到了第十八军第十一师头上。 守石牌的是师长胡琏,一个打山地战的老手。他知道硬拼不行,领着官兵在山隘要道修工事、设鹿砦,把地形利用到了极致。大战前,胡琏写了五封遗书,给父亲的信里说“死得其所,正宜欢乐”,还带着师部人员登上凤凰山祭天宣誓,要与阵地共存亡。他把指挥所挪到离火线极近的地方,随时准备亲赴前线。 5月28日,日军的进攻开始了。第三师团先打南林坡阵地,一天之内发起5次冲锋,右翼的九连、八连阵地先后被突破,只有七连死死扛着。日军急了,第二天调来了飞机和钢炮狂轰滥炸,树木被扫光,山堡被炸平,二排排长和迫击炮炮手全牺牲了,可七连余部还在坚守。等到第四天撤离时,全连仅剩70多人,伤亡超过四分之三。 另一边,第三十九师团攻向牛场坡和朱家坪。第十一师官兵凭着参天古木和深邃峡谷沉着应战,日军在飞机掩护下反复冲锋,双方打得尸横遍野。电话里传来胡琏的声音:“死守阵地,战斗到最后一个人,流尽最后一滴血!”可日军兵力实在太多,牛场坡还是丢了,朱家坪随后也被攻占。天台观的战斗更惨烈,暂编第三十四师的一个排被日军切断退路,飞机把山头炸得土翻几层,战士们就躲在冬荆树下抵抗,最后全部壮烈牺牲。 最让人揪心的是曹家畈的高家岭。5月30日那天,这里突然3个小时没了枪声,不是停战,是双方弹药用尽,扭打在了一起。这是二战史上规模最大的白刃战,日军端着更长的三八式步枪,中国官兵就凭着一股狠劲,往往被刺中后还往前扑,用最后力气捅倒敌人。日军打急了放催泪瓦斯,国军没有防化设备,只能用袖子捂着脸继续拼,硬是把1000多敌军歼灭了。阵地前沿,日军尸体堆成了金字塔形,血腥味飘出好几里地。 陈诚在后方打电话问胡琏“守住要塞有无把握”,电话那头的回答斩钉截铁:“成功虽无把握,成仁确有决心!”这句话成了当时守军的写照。空军和美国盟军也没闲着,天天轰炸日军后方,炸宜昌城、毁土门垭机场,断了敌人的增援和补给。 打了23天,日军终于撑不住了。这一战歼敌7000多人,他们损失惨重,再也没力气西进。中国军队付出了一万多官兵牺牲的代价,却牢牢守住了石牌。战后有人把这里称作“中国的斯大林格勒”,因为正是这场胜利,彻底粉碎了日军进逼重庆的妄想,保住了西南大后方。 后来有人发现日军的日记本,里面得意地写着“三人刺毙7名中国士兵”,可更多的日记里满是恐惧,他们没想到这支装备不如自己的军队,拼起命来这么狠。那些牺牲的战士,很多连名字都没留下,当地百姓后来砌了“浴血池”,挑江水给烈士擦洗身体,池水当天就被染红了。 石牌保卫战远不止一场胜利那么简单。它证明了即便武器落后、伤亡惨重,中国军人也能靠意志挡住侵略者的铁蹄。那些写遗书的官兵、拼刺刀的战士,用血肉把“石牌天险敌胆寒”的摩崖石刻,变成了刻在民族骨血里的记忆。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