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瑞典没几个中国人待得住?这么说吧,在瑞典生活几个月,就算不疯也得抑郁! 麻烦看官们右上角点击一下“ 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初到瑞典时本以为这是个梦幻般的地方,想象中的高福利、洁净的街道、宜人的气候,简直是理想中的乌托邦,真正开始融入这个北欧社会后才渐渐意识到,瑞典的生活与家乡——中国是如此的不同。 首先瑞典人对于个人空间的尊重有一种前所未有的陌生感,在中国街头热闹、邻里关系紧密,随时可以去朋友家里串串门,或者即兴聚会一番,而在瑞典你几乎很难在没有提前预约的情况下见到朋友,大家都很重视个人空间,即使是多年的邻居,打个招呼也往往是“嗨”一声,接着各自忙自己的事。 这个习惯,让习惯了热闹和即兴社交的中国人,感到了一种强烈的孤独感,甚至有时候你与陌生人站在同一列车上,彼此默默无言,仿佛对方是透明的,这种社交距离感,甚至有些“被冷落”的感觉。 更糟糕的是瑞典的冬季简直是对人类生理和心理的极限挑战,冬天的日照时间极短,天亮得晚,天黑得早,大多数时候,外面是灰蒙蒙的天空,空气刺骨的寒冷,几乎没有阳光,天天都感到心情沉闷,体力也跟着打了折扣。 有时候连早晨起床都觉得困难重重,仿佛自己变成了一只被困在冬季的动物,更糟糕的是,长时间的阴郁天气容易让人感到情绪低落,很多外来者会经历所谓的“季节性抑郁症”,光是适应气候,就是一项庞大的工程, 这其中最让人抓狂的,还是瑞典的慢节奏生活。 你能想象吗?修个网络,预约看个医生,甚至连装个窗帘,都得等上好久,起初还以为这是一种独特的“慢生活”享受,直到你发现自己因为琐碎的事情浪费了太多时间。 这种“慢”生活和中国那种快节奏的效率社会截然不同,感觉自己时常被推到后方,几乎成了“全能工人”,什么事都要自己解决。 比如在中国,想开个卡,动动手指就能搞定,可在瑞典,这种简单的事情可能要排队一两个星期才能办成,久而久之这种低效能让人感到无比压抑。 而说到瑞典的高消费,瑞典的物价普遍较高,尤其是餐饮和日常生活用品,价格往往比中国贵上一倍不止,甚至一杯简单的饮料,价格都能让人觉得心疼。 最令人吃惊的是电费的价格,一度电的费用居然接近3.3元人民币!在中国电费的价格远低于此,瑞典的高消费无时无刻不在提醒,这个国家虽然福利高,但代价也不小。 除了物价瑞典独特的社交文化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这里的社交圈子看起来非常封闭,即使是在公共场合,大家也几乎没有任何互动。 瑞典人日常生活中,非常强调“安静和私人空间”,而在中国,大家可能在公交车上、地铁里随时开口聊天,或者和邻居聊几句。 这里人们几乎都把自己的生活和周围人隔得很远,社交活动极其有限,没有夜市、没有热闹的街头,街头商店也很早就关门了,晚上六点以后,街道上几乎看不到什么人,商店也大多早早关门。 但最根本的差异还是瑞典的价值观,这里的文化主张“lagom”,也就是“不多不少,刚刚好”,这种生活理念和中国人追求的“争取上游”和“拼搏精神”截然不同,这里的人不争不抢,更注重平衡和享受生活。 工作时间过后瑞典同事大多数会直接回家,不会像中国人那样继续加班或者参与晚上的聚会,但不得不承认这种平静的生活方式也有它的独特魅力。 瑞典的高福利保障、没有过多的社会压力、以及对于个人隐私的尊重,确实让很多瑞典人生活得安稳幸福,只是这样的生活模式和中国那种快速发展、拼搏奋斗的社会氛围差距太大实在是需要一段时间才能适应。 总的来说,瑞典的生活虽然充满美好,但文化、气候、生活方式的差异,也让人深刻体会到一个道理:留在这里,真的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如果想要融入这个国家,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和适应力,毕竟每个国家都有它的美好和挑战,选择生活的地方,终究是选择了自己的生活方式。 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