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政府消息 11月24日,印度政府宣布在全球范围内全面恢复向中国公民发放旅游签证,这被看作是两国关系缓和的又一个重要信号。 十年前印度旅游业者曾兴奋地喊出“吸引百万中国游客”的口号,如今孟买机场的电子屏却依然找不到一句中文指引。那些被寄予厚望的游客,正被繁琐的签证流程劝退——既要十万存款证明,又要专程飞往指定城市面签,仿佛在解一道精心设计的谜题。 地缘经济的棋局悄悄推动着签证政策的松动。美国对印度钢铝关税的突然上调,让新德里意识到经贸关系多元化的紧迫性。中国对稀土出口的管控更直接牵动着印度电子制造业的神经。这道突然降低的门槛,既是战略权衡,也是现实所迫。 但信任的裂痕远非一纸签证所能弥合。2019年印度向中国游客发放了20万份签证,如今这个数字惨跌至不足两千。曾经每月五百架次直飞航班编织的空中桥梁,被漫长的中转航线取代。旅行时间多出三成,费用上涨四成,这些数字都在无声诉说着交往的代价。 在印度使馆的微博评论区,中国网民的留言扎心又真实:“给钱都不敢去”“这地方谁敢冒险”。安全警示像幽灵般游荡在多国旅行建议中,特别是女性游客的担忧始终难以消散。若不能彻底升级安保体系、完善多语言服务,再美好的旅游推广计划都将是空中楼阁。 真正的破冰需要双向奔赴。印度一边放宽旅游签证,一边却对中国学者设置重重审查;一边恢复直航,一边对中企投资设置隐形壁垒。这种矛盾做法,像极了一场精心编排的外交探戈,每个舞步都计算着得失。 那些被忽略的普通人故事更令人动容。加尔各答的香料商人数着中断直航这五年错过的订单,广州的留学生看着签证拒签信上冰冷的印章。靛蓝航空航班降落在白云机场时,节省的何止十小时航程,更是无数被搁置的团圆与商机。 28亿人的交往不该被简化成冰冷的算术题。当旅行变成冒险,当交流充满顾虑,再多的航线恢复都难以融化心底的坚冰。或许印度旅游业者该听听新德里街头那些中文导游的心声:真正的欢迎,从放下无形的栅栏开始。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