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一名英国人抽完香烟后,将烟屁股随手一扔,踩了两脚便转身离开了。殊不知他这一扔,直接扔出一场持续燃烧100多年的“世纪大火灾”。 1916年夏天,索姆河战场已成泥浆地狱。7月1日英军首波进攻,近6万人倒在德军机枪下,许多士兵刚爬出堑壕就被密集火力覆盖。后续几个月,双方在弹坑和铁丝网间拉锯,阵地推进几百米就要付出数千生命。黑格面对堑壕僵局,急于找到新工具打破德军工事。 一种菱形履带装甲车辆这时进入视野。这种车辆重28吨,长约10米,装甲厚6至12毫米,能挡步枪和机枪弹。车身两侧搭载57毫米炮或多挺机枪,履带设计允许跨越2.5米宽壕沟和碾压铁丝网。早期试验显示它能在弹坑地带缓慢移动,每小时4至6公里。黑格得知后,无视坦克专家和顾问建议等待数量充足再用,坚持立即投入索姆河后期阶段。 9月15日清晨,弗勒-库尔瑟莱特一线雾气浓重。英军准备49辆马克I型坦克,但运输和机械故障让许多无法到位。出发时仅36辆启动,最终只有18辆抵达德军前沿。这些车辆噪音巨大,冒着黑烟前进,车内8名乘员挤在高温环境中。 德军守军先用步枪射击,子弹击中装甲只溅起火花。机枪开火同样无效。坦克直接轧过铁丝网,铁丝在履带下扭曲断裂。它们爬上堑壕边缘,炮口喷火炸毁机枪巢,侧面射击孔倾泻子弹扫荡工事。德军士兵看到这些巨物无视弹雨,许多阵地出现混乱,有人放弃抵抗。 在弗勒村方向,一辆坦克沿道路推进,德军手榴弹投掷无效,守军大批投降。库尔瑟莱特附近,几辆坦克协助加拿大部队碾压糖厂阵地,步兵跟随占领村庄。几小时内英军推进4至5公里,夺取多个据点,这个进展以往需数万士兵付出。 坦克内部条件恶劣,引擎废气和高温让乘员难以忍受,炮击颠簸加剧不适。弹片从缝隙钻入,多辆中途抛锚或陷坑。德军野炮直接命中几辆导致起火。乘员维修时暴露在火力下造成额外损失。 黑格看到报告后要求加速生产,但此次投放分散在12公里战线,每辆坦克覆盖范围太大,无法形成集中突击。德军虽初惊,却快速记录坦克速度慢、侧后装甲薄等弱点,调整炮兵瞄准方法。秘密武器奇袭价值瞬间丧失。 坦克首次使用虽制造局部突破,却未改变索姆河整体消耗战格局。英军继续付出高额代价推进,德军开始研制反制手段。新武器从潜在决胜工具,变成双方都需要应对的公开存在。 弗勒-库尔瑟莱特后,坦克在一战剩余时间持续改进。1917年康布雷战役英军集结近500辆,形成首次大规模装甲冲击。德军推出A7V并开发专用反坦克武器。一战结束,德国军官古德里安等人总结经验,形成装甲集群快速突击理论。 二战中德军潘泽部队以此战术几周内击溃波兰和法国。苏联T-34在库尔斯克与德军上千辆坦克对决。美国谢尔曼坦克大规模生产,冷战后M1艾布拉姆斯等型号出现,反坦克导弹和攻击直升机随之发展。从1916年9月15日开始,坦克主导陆战形态超过百年,衍生无数技术和战术体系。 黑格战后返回英国,专注老兵福利,1921年建立英国军团协会。1928年1月因心脏病去世,遗体安葬苏格兰。那场从索姆河泥潭点燃的坦克之火,烧遍全球战场,至今仍在演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