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ML前CEO:我代表ASML警告了美国6年都没用,美国最终还是会亲手培养出一个砸饭碗的对手一位欧洲顶级公司的前掌门人,公开说自己警告了美国六年都没用,这话你品,你细品 。ASML的前首席执行官温尼克(Peter Wennink)最近的言论,听着像是一声叹息,但更像是一记警钟,可惜想叫醒的那些人似乎还在装睡 。这事儿不新鲜,美国为了遏制中国半导体产业,从最尖端的EUV光刻机,到次一级的DUV,再到现在的售后服务和零部件,能用的招数几乎都用上了。他们的逻辑很简单:锁死你的工具,看你怎么造出先进芯片。这套组合拳,短期看,确实让我们很难受,毕竟核心设备被卡着脖子。但温尼克的警告,点破了这层窗户纸的另一面 。他说,“物理定律在中国和在这里是一样的” 。你越是施压,对方就越会加倍努力去突破 。这话不是客气,是市场规律的必然。过去,我们有钱,可以直接从ASML买到世界上最好的光刻机,省时省力。现在,门被堵上了,但庞大的市场需求还在,每年千亿级的芯片进口额摆在那。这股巨大的购买力,现在无处可去,只能转向内部。原本要付给ASML的钱,现在变成了国内研发机构和设备厂商的订单和投资 。这等于美国亲手把一个最强大的催化剂,注入了中国的自主研发体系。ASML的首席技术官自己都承认,他们去中国时发现,中国的企业已经在挑战高难度的浸润式光刻技术了 。这就是温尼克所说的,美国在“亲手培养一个砸饭碗的对手” 。你不仅失去了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市场,还硬生生逼出了一个全心全意要自立的竞争者。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这条路不好走。从零到一,从一到精,每一步都需要巨大的投入和时间。阵痛是剧烈的,短期内技术差距依然存在。但这恰恰是这件事的深层逻辑:正是因为外部的极限施压,才给了我们彻底摆脱依赖、建立完整自主产业链的唯一可能性。没有这种伤筋动骨的痛,哪有刮骨疗毒的决心?温尼克曾指出,在美国的压力下,ASML不能向中国出口先进设备,但美国的芯片公司却可以向中国销售他们最先进的芯片,这看起来充满矛盾 。温尼克觉得,这场争端的背后主要是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并不是依据事实数据来的。他替ASML进行辩解,表明自己忠诚的是客户和股东,并非某个国家的政治安排。这恰恰把这场技术战的荒唐之处给展现出来了:它把过去几十年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全球化分工以及信任体系给破坏掉了。ASML的成功,本身就是全球协作的典范。它的光刻机里,有美国的光源技术,德国的镜头。现在,这个体系的领导者,却要亲手把它砸碎。历史告诉我们,试图用封锁来扼杀一个大国的科技进步,最终往往会事与愿违。被压制的需求,不会消失,只会像被堵住的洪水,最终会冲出一条新的河道。温尼克的警告,我们听懂了,也正在这么做。而大洋彼岸的那些人,或许六年不够,还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明白,他们丢掉的不仅是一份订单,而是一个时代。历史的车轮,有时会因为一颗小石子而暂时颠簸,但最终,它总会找到自己要碾出的那条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