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的冬天特别冷,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筹建工作正卡在一个要命的坎上。 弹道学专家全国找不出三个,可炮兵系的教材还堆在那儿没人能看懂。 陈赓站在临时校舍的窗户前搓着手,警卫员知道这位刚从朝鲜战场回来的大将又在打什么主意,只是没想到他盯上的会是个死刑犯。 张述祖教授递来的名单里,沈毅的名字被红笔圈了三圈。 这人留过法国学炮兵,起义后改造过枪炮,理论实践都是全国少见的。 可档案袋里的判决书写得明白,贪污几个亿旧币,一审枪决。 陈赓捏着名单往北京跑,先找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董必武,对方叹着气说案子已经定了。 他不甘心,又追到中南海,毛主席听完汇报没直接答复,只说你去找周总理。 西花厅的警卫都认识陈赓了,这位大将为了要人才,连着三天守在门口。 终于在周总理去厕所的路上堵住人,递上的名单都被手汗浸软了。 总理翻卷宗时眉头没松开过,说判死刑的案子不好改。 陈赓急得直搓手,说学院里能译弹道文献的就他一个,难道眼睁睁看着炮兵系开不了课?几个人在办公室议到半夜,最后决定改判死缓,监外执行,这事还不能对外公布。 沈毅到哈军工那天穿得单薄,几个月的牢狱生活让他瘦得脱了形。 陈赓让人解下手铐时,他还以为要拉去枪毙。 本来想反抗的,听到能搞弹道研究,突然就不动了。 刚开始半年确实难熬,老干部们见着这个"贪污犯"都绕着走。 直到冬天陈赓带人突击检查,推开沈毅的房门才发现,屋里没生炉子,资料堆得比人高,冻得发紫的手还在译德国V2火箭的文献。 1953年开学典礼上,沈毅站在教员队伍里腰杆挺得笔直。 他译的文献、编的教材成了炮兵系的宝贝,后来搞的远程火炮射击计算系统,让命中率提高了不少。 陈赓看他表现好,又开始为他申请除罪。 当时不少人反对,说让个贪污犯当教授影响不好。 可陈赓说人才难得,改造好了就能为国家出力。 1959年沈毅获赦那天,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哭了一下午。 哈军工后来的故事更传奇,边建边教边学的"三边"方针创出了奇迹。 学生里出了四十多位院士,搞出的第一台军用电子计算机还得了集体二等功。 1970年学院分拆成六所学校,国防科大、南京理工这些现在响当当的名字,根子都在这儿。 如此看来,当年陈赓力保沈毅的险棋,不光救了个人,更给国家留下了无价的技术火种。 现在说起这段历史,总有人问值不值。 其实答案早就写在那些弹道教材的字里行间,刻在"两弹一星"的发射轨迹上。 人才从来不是完美的,关键是有没有识才的眼睛和用才的魄力。 陈赓大将用他的行动告诉我们,对国家有用的人,就算犯过错误,也该给条改过自新的路。 这种胸襟和远见,放到今天来看,依然让人敬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