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有位宝妈,去斐乐儿童店给孩子买鞋,十分钟试三双就付钱,用券是店员提议的。转头发现被店员备注“买双鞋子都嫌贵”,截图还发会员群。宝妈群里要说法,店长不解决还解散群,这操作太气人。 店员就是以貌取人,私下给顾客贴标签。宝妈消费挺爽快,结果被当成嫌贵的理由,还被拿到群里说,这就是歧视消费者。 斐乐也算知名品牌,儿童线定位不低,店员这么干,一点服务意识都没有。消费者花钱是买产品和服务的,不是来受气的。 店长的处理更离谱,顾客要个说法,直接解散群,根本不是解决问题,纯纯摆烂。品牌想做好,靠产品也靠服务口碑,店员这么做就是砸自己牌子。 这事一出网友都炸锅了,有人说店员脑子有问题,有人吐槽品牌服务太差。消费者花钱消费,凭啥被店员按消费能力分三六九等?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里写得明明白白,消费者享有人格尊严受尊重的权利。店员私下贴标签还公开传播,明显侵犯了这项权利。斐乐官方后来道歉说批评了员工,但这道歉根本消不了顾客的气。 这事儿也不是个例,戳中了好多消费者的痛点:花钱消费还被店员暗地里歧视。品牌店员的服务态度,该不该和绩效挂钩?这种歧视消费者的行为,该怎么处罚才解气? 来源:极目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