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大混战,西方媒体发现一个真相,中国彻底崛起,国内感受明显,国外更是炸开了锅! 要是放在几年前,谁能想到中国 AI 能跑到这么前面?以前提起 AI,西方总拿着技术壁垒当挡箭牌,说什么 “中国只会抄作业”。可这次千问一亮相,直接给了这种论调一记耳光。 11 月 17 号刚公测,第二天就冲到苹果应用榜第四,第三天直接挤进前三,等到一周后盘点,下载量硬生生破了 1000 万 —— 这速度把 ChatGPT、Sora 这些曾经的 “爆款标杆” 都甩在了后面。 上线当天服务器直接被挤崩,“阿里巴巴千问崩了” 的热搜挂在微博上,官方一句 “我好着呢” 的幽默回应,反倒坐实了它的火爆程度。 国内用户的感受最直接:这玩意儿是真能办事,不是花架子。以前用 AI,要么只会聊天卖萌,要么复杂操作根本跟不上。 千问不一样,直接对接了淘宝、1688 这些生活应用,想买衣服不用翻半天商品页,拍张照片丢给它,立马就能匹配到同款,连怎么领券、哪家店靠谱都给你说清楚。 上班族更离不开它,写报告、做 PPT 分分钟搞定,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体验完都夸它 “对科研问题理解到位,回答专业”。 国内火得发烫,国外早就炸开了锅,“Qwen 恐慌” 成了海外社交媒体的热词。美国网友在论坛上刷屏:“千问的底座模型 Qwen,简直抵得上整个美国的开放模型生态!” 硅谷圈更慌,爱彼迎 CEO 直接公开说公司 “大量依赖 Qwen”,因为比 OpenAI 的模型更快更出色;英伟达 CEO 黄仁勋都承认,Qwen 已经占了全球开源模型市场的大半江山。 有网友算过账:以前用 ChatGPT 要付费,千问不仅免费,功能还更接地气,等它在海外正式上线,怕是要把付费 AI app 都干趴下。 千问能 “国内外两开花”,根本不是撞大运,而是真刀真枪的硬实力撑着。首先是技术底座够扎实,Qwen3 系列模型早就不是秘密了,2350 亿参数的旗舰版在数学测试里干过了 OpenAI 的 o3-mini,编程能力甚至超越了 GPT4.1。 更聪明的是它的 “思考模式”,简单问题秒回应,复杂任务能像人一样分步推理,还支持 119 种语言,根本不是 “中文版 AI”,而是正儿八经的全球级模型。 从 2023 年开源到现在,Qwen 系列全球下载量已经突破 6 亿次,早就在行业里攒下了口碑。 其次是阿里的生态优势太能打。别的 AI 还在单打独斗,千问直接背靠淘宝、闲鱼这些国民级应用,等于一出生就手握亿级用户场景。想买二手家电?千问帮你鉴别成色;想批发进货? 1688 的货源直接给你筛选好。这种 “AI + 生活服务” 的组合拳,西方 AI 根本没法比 ——OpenAI 再强,也没有能直接对接的电商平台,只能干看着千问把技术变成实实在在的便利。 连科研领域都被拿下了,中科院的好几个研究所都在用 Qwen 模型搞研究,预测太阳耀斑准确率 95%,监测珊瑚礁更是一把好手。 这背后其实是中国 AI 整个产业链的崛起。别以为就千问厉害,国产 E 级智算平台早就突破了技术空白,每秒能算百亿亿次,为大模型训练提供了算力支撑。 以前西方总说中国缺核心技术,现在 Qwen3 开源后,全球开发者都在基于它做创新;以前说中国 AI 只会应用,现在从模型到算力再到生态,全链条都能自主可控。 反观 OpenAI,表面喊着 2025 年营收 200 亿,实则单季度就亏了 120 亿,每天烧钱 1.28 亿,全靠融资撑着,跟中国 AI 的稳健发展根本没法比。 说到底,千问的爆发就是中国科技崛起的缩影。以前西方总把 “技术领先” 挂在嘴边,现在中国用实实在在的产品证明:我们不仅能跟上,还能领跑。 OpenAI CEO 奥尔特曼还在豪赌千亿算力投资,却没明白 AI 的核心不是烧钱,而是解决实际问题。 千问的成功恰恰说明,老百姓要的不是参数多牛的模型,而是能帮着办事的工具;市场认的不是噱头,而是真真切切的价值。 现在西方媒体终于改口了,从 “中国 AI 不行” 变成 “警惕中国 AI”。但这早不是新鲜事了,从高铁到 5G,再到现在的 AI,中国科技从来都是在质疑声里一步步赶上来的。 千问只是个开始,随着国产算力越来越强,生态越来越完善,中国 AI 只会跑得更快。那些还在嘴硬的西方科技巨头,怕是要好好想想:以前靠技术壁垒卡别人脖子,现在被中国追上了,该怎么接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