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媒体突然报道了:受中日关系紧张等因素影响,在日本的越南务工群体因为中国游客减少,正在经历解雇和减薪潮。 早几年越南人疯了似的往日本跑,为啥?还不是因为日本工资高,比在越南本土打工挣得多好几倍,尤其是日本缺底层劳动力,餐饮、零售、旅游服务、温泉酒店这些行业,简直是敞开了招越南劳工。 这些越南务工者大多是通过日本的技能实习制度过去的,干的都是最累最基础的活,比如餐馆服务员、药妆店导购、酒店保洁、温泉度假村的勤杂工,看着是在发达国家打工,其实全靠游客流量吃饭,而这流量里,中国游客占了大头。 之前中日关系缓和的时候,中国游客一波接一波往日本跑,新宿的药妆店、大阪的心斋桥、京都的寺庙周边,到处都是说着中文的游客,这些越南务工者忙得脚不沾地,加班加点是常事,工资加加班费拿得美滋滋,还以为这好日子能一直过下去。 那时候越南媒体还天天吹,说自家同胞在日本混得有多好,挣了多少外汇寄回国内,简直把去日本打工吹成了发家致富的捷径,压根没琢磨过,这饭碗到底稳不稳。 谁能想到,中日关系一紧张,风向说变就变。最近这阵子,中日在东海问题、贸易摩擦上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国内舆论对赴日旅游的抵触情绪也越来越浓,加上有些政策层面的微妙变化,中国游客赴日的意愿直接断崖式下跌。 有数据摆在那,之前中国游客占赴日外国游客的三分之一还多,有时候旺季能占到一半,这些游客不光爱购物,还喜欢吃当地美食、住温泉酒店,消费力杠杠的。 现在倒好,中国游客数量同比直接砍了一半还多,那些靠中国游客吃饭的店铺立马就凉了——药妆店没人排队了,餐馆里空桌子一大片,温泉酒店的入住率直线下降,老板们看着流水哗哗往下掉,不裁员减薪还能咋办? 这时候最倒霉的就是越南务工者了,他们大多是非正式员工或者契约工,不像日本本土员工那样有稳定的劳动合同,老板要省钱,第一个开刀的就是他们。 越南媒体报道里说,东京新宿一家专门做中国游客生意的中餐馆,之前雇了四个越南服务员,现在直接裁了俩,剩下的俩还得减薪20%,原来一个月能拿22万日元,现在到手连18万都不到。 还有大阪心斋桥的一家药妆店,之前因为中国游客多,雇了三个越南导购,专门负责给中国游客介绍产品、打包,现在游客没了,直接把这仨全解雇了,让他们自己另寻出路。 更惨的是那些在温泉度假村干活的越南劳工,之前旺季的时候一个月能拿加班费,现在度假村入住率从80%跌到30%,老板直接给他们放无薪假,要么就是减薪30%,逼得有些人只能去打零工糊口。 这些越南务工者也是真没看透,他们以为自己靠的是日本老板给的工作,其实靠的是中国游客的钱包。 之前中国游客多的时候,他们跟着沾光,老板赚钱了,自然愿意多雇人、多给加班费;现在中国游客一少,老板赚不到钱了,他们这些最没话语权的底层劳工,可不就成了最先被牺牲的冤大头? 而且他们在日本干的活,技术含量低,替代性极强,你不干有的是人干,老板根本不愁没人接替,所以解雇减薪起来一点都不手软。 更有意思的是,很多越南务工者之前还觉得,自己在日本打工,和中国没啥关系,甚至有些还跟着网上的风,觉得中国游客“吵闹”“消费不理性”,结果现在才发现,自己的饭碗恰恰就系在中国游客身上,这打脸来得也太快了。 越南媒体现在才跳出来报道这事,早干嘛去了?之前鼓励民众去日本打工的时候,咋不提醒一句,这工作是靠游客吃饭的,尤其是靠中国游客? 越南国内本身就业机会不多,很多年轻人觉得去日本打工是捷径,压根没考虑过行业风险,现在中日关系一紧张,游客没了,工作没了,有些越南务工者在日本租了房子,还有生活费要付,没了收入来源,只能硬扛,甚至有些人只能打包回国,可回国之后又找不到像样的工作,进退两难。 说白了,这事儿根本怪不得别人,只能怪越南务工者自己没看清形势,也怪越南方面没提前预判风险。 他们总觉得日本是发达国家,工作就稳定,却忘了自己干的是依附于旅游产业的底层岗位,而这个产业的命门,恰恰就捏在中国游客手里。 中日关系紧张只是一个导火索,就算没有这个因素,过度依赖单一客源市场本身就是个大问题,只不过这次正好撞上了,让越南务工者成了直接受害者。 现在那些被解雇减薪的越南兄弟们,估计肠子都悔青了,当初以为抱上了日本的大腿,没想到最后还是得看中国游客的脸色,这世上哪有什么稳赚不赔的买卖,没看清行业本质,迟早得栽跟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