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战略宝藏”不保了?80家中企组队上阵,全体亮出手中底牌 当阿联酋空军"骑士"表演队的七架L-15教练机在迪拜上空拉出红绿白黑四色烟带,这场飞行表演的意义早已超越普通的航展助兴。 这些来自中国的教练机,取代了意大利MB-339,成为这个中东富国空军特技飞行表演的新座驾。这不仅是简单的装备更替,更是中国航空航天产业在中东市场深度布局的生动注脚。 中东向来被美国视为“战略宝藏”,是掌控全球命脉的关键点。而今年迪拜航展上,新玩家出现了——80家中国企业的集体亮相构成了醒目的"中国方阵"。 中航技进出口公司展区内,从歼-10CE、歼-35A战斗机到运-20运输机,从L-15教练机(图1)到翼龙系列无人机,几乎涵盖现代空军装备体系的完整谱系。这些展品不是静态模型,而是经过实战检验的成熟装备。 今年5月印巴空战中,巴基斯坦空军的歼-10C击落法国阵风战机的战例,成为中国战机性能的最佳广告。国际访客在展台前驻足询问的场面,折射出全球防务市场对中国武器系统的态度转变。 中国军工的出海策略显现出精准的市场洞察。中东地区历来是欧美军工企业的传统势力范围,但中国供应商凭借不打折扣的性能、更具竞争力的价格和灵活的合作方式,正在打开新局面。 阿联酋采购12架L-15教练机并保留后续采购权,这种"小步快跑"的合作模式,既降低了采购方的决策门槛,也为后续升级预留空间。从沙特、阿联酋到埃及,翼龙无人机在这些国家的实际部署经验,成为说服新客户的有力论据。 值得玩味的是中国企业在国际展会上沟通策略的转变。以往习惯保持沉默的中国参展商,在本次迪拜航展上开始有限度地与媒体接触。 这种开放姿态背后,是中国军工自信心的提升,也是应对国际市场的必要调整。毕竟,要在全球防务市场赢得更大份额,除了过硬的产品性能,还需要建立与客户、市场的有效沟通。 中国军工的国际化之路有着清晰的递进逻辑。从早期低端装备出口,到如今高端战斗机登上世界顶级航展;从单一装备销售,到提供包括训练、维护、升级在内的全周期服务;从聚焦发展中国家,到尝试敲开发达国家市场大门。 今年6月巴黎航展上的亮相(图2),就是中国企业试图进入欧洲市场的试探性动作。 商业航空领域,C919客机的展示传递出同样明确的信号。这款单通道客机虽然主要面向国内市场,但其在国际航展上的亮相,显示中国商飞对未来出海的长远考量。 与军用装备不同,民用客机要进入全球市场面临更严格的适航认证和更激烈的市场竞争,但中国制造商显然已经开始布局。 中国航空航天产品的集体出海,背后是国家工业体系的全面支撑。从材料科学到航空电子,从发动机研发到智能制造,中国工业能力的整体提升为航空航天产品提供了坚实底座。 这种全产业链优势,使得中国能够提供从整机到配套装备、从操作培训到后勤维护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纵观迪拜航展上的中国展品,可以看出中国军工的研发思路正从跟随转向并行。歼-35A隐身战斗机(图3)的出现,表明中国已在航空最尖端领域掌握自主技术;翼龙无人机的系列化发展,则显示中国在新型作战领域的前瞻布局。这些装备不仅满足当前市场需求,更在塑造未来战争形态。 中国航空航天产品的国际化进程仍面临诸多挑战。政治因素、标准壁垒、品牌认知都是需要跨越的障碍。但凭借持续的技术创新、灵活的商业策略和对细分市场的精准把握,中国制造正在全球高端装备领域打开新局面。从迪拜航展的展示效果看,这个进程正在加速。 中东天空的色彩正在变得更加多元。当阿联酋飞行表演队驾驶中国制造的教练机,在迪拜上空画出这个国家旗帜的颜色时,这种画面传递的信息超越了单纯的军贸关系,它象征着全球高端装备市场格局的深刻变革,也预示着国际防务合作正在进入更加多元的新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