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与拜登最大的不是:拜登是一个顽固的反华政客,而且言行不一,嘴上说一套,背后

特朗普与拜登最大的不是:拜登是一个顽固的反华政客,而且言行不一,嘴上说一套,背后另一套。特朗普虽然也反华,但他毕竟是一个商人,讲究利益优先,贸易战科技战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妥协。特朗普还喜欢别人给他戴高帽子。因此,从维护中美和平、合作关系来讲,特朗普执政对中国有利,远超拜登(对中国来说)。 特朗普这个人,标签很鲜明:商人。商人的核心逻辑是什么?是利益,是交易,是“这笔买卖划不划算”。他打贸易战、科技战,看着声势浩大,但内核还是一桩生意。 关税大棒挥舞起来,更像是在谈判桌上拍桌子,为了是在后续的条款里多捞点好处。他并不真的想摧毁整个供应链,因为那不符合他的商业利益。打得赢,他就加码,逼你让步; 打不赢,比如发现美国农民也受不了了,消费者怨声载道了,他能立刻找个台阶下,签个第一阶段协议,宣布自己取得了“历史性胜利”。 这种可预测性,虽然过程粗暴,但底色是清晰的。你知道他要什么,无非就是经济利益和面子。而且他有个特点,特别吃“戴高帽子”这一套。 你把他捧得高高的,让他感觉自己是最伟大的谈判家,他一高兴,很多事情反而有了转圜的余地。他的决策,很多时候是基于个人直觉和情绪化的,这反而成了一种可以利用的缝隙。 再看看拜登,画风就完全变了。他是个老牌政客,行事风格更系统,也更隐蔽。他嘴上说着要给中美关系加装“护栏”,要避免冲突,听起来似乎比特朗普理性多了。 可他背地里做了什么呢?他拉拢盟友,搞什么“芯片四方联盟”,在高端科技领域对中国进行精准的“围堵”,这种打法就不是一城一地的得失了,而是要从根子上削弱你的发展潜力。 他不像特朗普那样大张旗鼓地喊“脱钩”,而是用“去风险化”这种更模糊、更具操作性的词,一步步地推动供应链与中国分离。这种言行不一的做法,比特朗普的直来直去要难对付得多。 特朗普的“战书”是直接扔到你脸上的,而拜登的“战书”,是包裹着外交辞令的糖衣炮弹,等你发现的时候,可能已经陷入了一个精心布置的包围圈。 这两种风格的根本区别在于,特朗普的反华,是一种交易式的、机会主义的反华。他的目标很具体,就是在贸易、就业等层面为美国争取“更好的交易”。 只要利益足够,或者他的自尊心得到满足,妥协是完全可能的。而拜登的反华,则是一种战略性的、意识形态驱动的反华。他把中美竞争定义为“民主与威权”的对抗,这就把问题上升到了制度和价值观的层面。 在这种框架下,合作的空间被极大压缩,对抗的逻辑成了主流。他不是在寻求一笔“好买卖”,而是在重塑整个国际秩序,把中国排挤出核心圈。这种做法更持久,也更具根本性。 所以,从维护中美和平与合作的角度看,特朗普的执政环境,虽然吵闹不休,甚至让人感到冒犯,但它的逻辑是线性的,是基于利益计算的。 你可以通过利益交换、甚至是一些策略性的奉承来找到平衡点。而拜登的策略,则是一个复杂的多边网络,充满了战略耐心和长远布局。 他用一套说辞安抚外界,用另一套行动推进实质性的遏制,这种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其实是更深远的。 面对一个情绪化的商人,你至少知道他的底线和诉求;但面对一个目标坚定的体系构建者,你很难判断他的最终边界在哪里。 这就像面对两个对手,一个喜欢用重拳猛击你的胸口,招式大开大合,虽然疼,但你能看清他的动作;另一个则擅长点穴,招式绵密,看似轻描淡写,却招招都指向你的要害。 那么,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挑战,哪一种对我们来说,意味着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回旋空间呢?这个问题,恐怕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

0 阅读:72

猜你喜欢

史气沉沉讲国际军事史

史气沉沉讲国际军事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