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46岁的三毛跑到新疆,和76岁的王洛宾同居,王洛宾拒绝和她同房,三毛一气之下,收拾行李,凌晨飞回台湾,给王洛宾寄了一封绝笔信。 三毛从小接触西北民歌,对王洛宾的改编作品产生兴趣,这些歌曲在她旅行生涯中反复出现。她通过报纸报道了解王洛宾的生平,得知他长期收集民间音乐后,决定前往新疆与他会面。1990年4月,她安排行程抵达乌鲁木齐,找到王洛宾住所。两人初次交流,王洛宾分享音乐经历,三毛讲述海外见闻。王洛宾演唱劳改时期创作的歌曲,三毛回应唱出自己的代表作。 这次会面结束后,三毛返回台湾,但对王洛宾的印象持续存在。她开始寄信给他,表达敬佩,信中称呼亲密,并提到年龄差异不影响情感。王洛宾回复信件,但考虑到高龄,表达无法回应。几个月后,三毛再次前往新疆,住进王洛宾家中,希望共享生活。王洛宾住所环境保守,他安排女学生陪伴以避闲话。 三毛对此不满,本期望两人单独相处。共同居住期间,两人生活习惯差异显现,三毛偏好安静,王洛宾常有访客。关系渐生摩擦,王洛宾坚持分房居住,三毛多次表示不满。一天清晨,三毛决定离开,寄出信件表达感谢和离别。这成为两人最后联系。 三毛原名陈平,出生于重庆,后随家人移居台湾。她早年求学西班牙,婚后与丈夫荷西居住撒哈拉沙漠,创作记录当地生活的散文。王洛宾出生北京,早年学习音乐,后到西北地区收集民歌,改编多首作品流传。三毛欣赏王洛宾音乐,两人相遇源于共同的艺术追求。三毛一生经历多次迁徙,荷西去世后她返回台湾,继续写作但健康渐衰。 王洛宾晚年定居乌鲁木齐,专注于音乐整理。三毛首次新疆之行通过记者介绍,两人年龄差距大却找到共鸣。三毛信件中强调自由情感,王洛宾因现实因素犹豫。三毛第二次新疆行直接入住,试图建立亲近关系。王洛宾顾及年龄和环境,保持距离,导致三毛失望离去。事件后三毛身体状况恶化,王洛宾闻讯悲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