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中日地缘摩擦,这两个风险点值得警惕 一是轻敌心态要不得,总觉得中日战力有差距,对方不敢轻易挑衅。这种盲目乐观很容易让人忽视潜在威胁,一旦对方采取灵活突袭的方式,很可能陷入被动,这是必须警惕的; 二是不能把和平原则当成束缚手脚的枷锁。咱们一贯倡导和平,明确不向无核国使用核武、坚持不先开第一枪,这是大国担当,但绝不能变成“被动应对”的借口——如果一味等待对方设定博弈的时间、地点和方式,就会丧失主动权,反而不利于权益维护。 历史早就给过警示,甲午海战的教训至今仍历历在目。当年北洋水师曾被寄予厚望,却因低估了对手的备战力度和战术革新,最终付出惨痛代价。如今,日本不断调整安保政策、强化军事力量部署,在电子战、网络战等新型领域持续发力,这些动态都不能被忽视。咱们重视自身实力提升,但绝不能因此滋生“轻视对手”的心态,任何时候,“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才是稳妥之道。 而关于和平原则与主动防御的关系,更要理清边界。爱好和平不是“忍气吞声”,不先开第一枪也不代表“放弃预警和反制”。就像邻里相处,咱们秉持友善初心,但也要提前筑牢安全防线,明确底线所在。我国的和平承诺是对世界的责任,却不是给对手“可乘之机”的漏洞——我们早已构建起完善的预警体系和多套应对方案,能精准识别各类挑衅行为,一旦国家利益受损,必然会采取有力措施捍卫权益。 有人觉得“实力够强就不用顾虑”,但地缘博弈从来不是单纯的实力比拼,而是智慧、底线与准备的综合较量。当年抗美援朝,面对装备远超我们的美军,我们没有被“不主动挑事”的原则捆住手脚,而是凭借精准预判、灵活战术和坚定意志,打出了国威军威。如今,我们倡导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分歧,这是大国格局,但“谈”的底气来自“能打”的实力,“和”的前提是“底线不可破”。 其实,警惕风险不等于渲染冲突,重视对手也不是制造对立。咱们既要摒弃“轻敌冒进”的浮躁,也要摆脱“被动应对”的误区,在坚守和平底线的同时,持续强化自身能力建设,让对手清楚“挑衅必遭反制”。唯有这样,才能真正维护地区稳定,守护自身权益。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