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战场上,美军士兵杀基层连排军官很常见,不是将手榴弹扔进军官帐篷,就是军官尸体

欣欣南宫钦 2025-11-26 21:34:37

越南战场上,美军士兵杀基层连排军官很常见,不是将手榴弹扔进军官帐篷,就是军官尸体上一堆AK弹孔外,还有几个细小的M16弹孔。而用手榴弹炸掉长官这个行为都有个专有名词了。叫fire in his asahole,直译就是洞里着火了,翻译就是小心手雷。甚至于到了越战中后期,下级士兵想要报复军官,甚至用不着背后开黑枪,直接向军官敬个礼,对面就有人代劳了……(这在阿甘正传中有体现) 说起越南战争那段历史,很多人都知道美军内部出了不少乱子,尤其是士兵对基层军官的袭击,这事儿在当时闹得挺大。实际上,这种行为有个标准叫法,叫“fragging”,源自于士兵常用手榴弹来干这事儿,手榴弹英文是fragmentation grenade,简称frag,所以就叫fragging了。标题里提到的那个说法可能是个民间俚语变体,但历史记录里主要是用fragging来描述。整个战争期间,这种袭击不是零星几起,而是成了一种普遍问题,特别是在1969到1972年之间,高峰期时发生率从每3300人1起,上升到每572人1起。这数据来自军方报告,不是随便编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得从战争整体环境说起。越南战争从1965年美军大规模介入开始,到1973年撤军结束,美军总共投入了超过250万士兵,但这场仗打得越来越没劲。士兵们大多是应征入伍的年轻人,很多才18、19岁,从美国本土直接扔到热带丛林里,面对游击战,敌人在哪儿都不知道。军方高层战略反复无常,一会儿搜剿,一会儿撤退,士兵觉得这仗打不赢,也没必要打。士气低落成了大问题,军内报告显示,到1971年,美军内部纪律松散,逃兵率高,药物滥用严重,很多士兵吸大麻、海洛因来麻醉自己。种族矛盾也加剧,黑人士兵觉得分配任务不公,白人军官偏心。这些因素堆在一起,就容易出事儿。 具体到袭击军官的原因,大多是因为军官不受欢迎。有些军官太严苛,下命令不顾士兵安危,比如强迫部队去高风险区巡逻,导致不必要伤亡。军方调查显示,大部分fragging发生在后方基地,而不是前线作战区,因为前线大家还得互相靠着活命,后方闲下来就容易生怨气。士兵觉得军官是导致他们困在越南的罪魁祸首,尤其是那些刚从军校毕业的年轻军官,经验不足,却爱摆谱。历史资料里提到,fragging通常用手榴弹,因为这东西容易搞到,扔进帐篷或厕所,爆炸后碎片四溅,很难追查是谁干的。还有些是用枪,从背后射击,或者在尸体上混杂敌军AK弹孔,再加几发自家M16的子弹,伪装成敌军袭击。军方统计,从1969到1972年,记录在案的fragging事件近800起,导致86人死亡,714人受伤。其中陆军和海军陆战队最多,空军海军少点。 为什么到战争中后期更严重。1968年春节攻势后,美军士气崩盘,国内反战运动风起云涌,士兵知道美国民众不支持这仗,很多人在信里抱怨回家后被当罪人看。军内拒战事件增加,有些部队整连拒绝出任务,甚至杀军官来抗议。1971年,美军报告fragging事件209起,造成34人死亡,比1969年的96起还多。军官们开始害怕,很多人不敢单独行动,睡觉时锁门,或者让亲信守夜。历史学家分析,这反映了整个军队的瓦解迹象,士兵觉得战争不义,军官成了出气筒。 说到电影《阿甘正传》,在越南部分,阿甘和巴布刚到部队,敬礼给丹中尉,他赶紧让他们把手放下,说别敬礼,因为敌方狙击手到处都是,敬礼等于暴露军官位置,让对面好瞄准。这段不是编的,基于真实战术。在越南丛林战中,美军军官确实避免让士兵敬礼,因为北越狙击手专挑军官打,敬礼动作太明显。电影通过这细节,侧面反映了战争后期士兵对军官的敌意,有时候不用自己动手,敌军就帮着解决了。丹中尉这个角色,也代表了很多军官的困境,他们夹在士兵不满和上级压力之间。 当然,这现象不是越南战争独有,早在大战时期就有类似事儿,比如一战东线沙俄军队,军官不敢带头冲锋,怕后背挨黑枪。二战美军也有零星案例,但越南是最多的,因为战争拖太久,社会支持度低。军方后来承认,fragging是士气崩溃的标志,到1972年,美军基本撤出,事件才减少。事后反思,美军改革征兵制,转志愿兵,提高训练质量,避免类似问题。

0 阅读:4
欣欣南宫钦

欣欣南宫钦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