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媒一句大实话,道破了国际博弈的残酷规则:“你一再退让,他必然登鼻上脸。”  

阿智通鉴 2025-11-27 11:36:47

俄媒一句大实话,道破了国际博弈的残酷规则:“你一再退让,他必然登鼻上脸。”   别人在试探你的底线,而不是在聆听你的道理。俄罗斯用北约东扩的教训,提醒我们:红线,不是画在地上看的,是用决心和实力铸就的。   冷战结束后,俄罗斯曾抱着合作的心态对西方示好,甚至一度申请加入北约,可换来的却是北约五次东扩的步步紧逼。从1999年吸纳波兰、匈牙利等原华约国家,到2004年将波罗的海三国纳入版图,再到2008年试图吸收乌克兰,北约的军事防线一步步向东推进,直抵俄罗斯家门口。   最初俄罗斯只是口头抗议,后来即便提出“红线警告”也没拿出强硬反制,这种退让让西方误以为其底线可以随意触碰。直到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俄罗斯才用武力守住最后防线,但此时已付出巨大代价——多年的战略缓冲空间丧失殆尽,与西方陷入长期对抗。   再看如今的日本,其挑衅动作正沿着“试探-升级-突破”的轨迹不断加码,背后正是对底线的反复试探。   高市早苗组阁后,联合极右翼政党推进修宪,用“三步走”策略逐步剥离和平宪法的束缚,先加设“紧急事态条款”,再明确自卫队职责,最终目标直指删除“不保有战力”的核心条款。军费更是连续十四年增长,2026财年申请额飙至8.85万亿日元,提前两年实现“防卫费占GDP2%”的目标,这种扩军速度远超战后任何时期。   更具挑衅意味的是,日本还计划恢复“大佐”等旧日军阶用语,彻底撕掉自卫队“非军事”的伪装,这无疑是对曾遭其侵略国家的公然冒犯。   日本敢如此步步紧逼,本质上是看穿了“退让换不来安宁”的博弈逻辑。早年间,面对日本在钓鱼岛海域的零星挑衅,我们曾以外交抗议为主,可这种克制反而让其得寸进尺——从非法“购岛”闹剧,到常态化派巡逻船骚扰,再到如今将钓鱼岛纳入“西南诸岛防卫强化计划”,甚至联合美国开展针对性军演。   更值得警惕的是,日本正加紧与西方勾连,借美国“印太战略”壮胆,与英国签署《互惠准入协定》允许英军常态化部署,跟北约加强情报共享,试图构建围堵链条。若此时仍选择退让,只会让其误以为我们的红线可以随意跨越,最终酿成更难收拾的局面。   对于日本的挑衅我们也是应该如此。国际社会从不是讲“道理”的真空地带,实力才是话语权重的核心。当年中国在南海问题上,曾一度因“搁置争议”的善意面临岛礁被侵占的困境,直到后来以填海造岛强化实际管控,派军舰常态化巡航,用东风系列导弹构建区域拒止能力,那些所谓的“主权声索国”才逐渐收敛动作。这便是最现实的例证:没有实力支撑的底线,不过是纸上的空话;没有决心捍卫的原则,只会沦为他人的笑柄。   如今面对日本的修宪扩军,我们既要通过外交渠道清晰划界,更要靠山东舰航母编队在西太平洋的战备巡航、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的常态化部署展现实力,让其清楚挑衅的代价。   这背后藏着的,正是国际博弈的生存铁律:只有打疼第一个,才能吓退一大片。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在珍宝岛事件中以强硬姿态反击苏联挑衅,不仅守住了领土,更让西方重新评估中国的实力,为后来的国际地位奠定基础;美国在古巴导弹危机中摆出不惜核战的架势,才迫使苏联撤回导弹,保住了美洲后院的安全。   反过来,当年清政府面对列强侵略一味退让,从《南京条约》到《辛丑条约》,割地赔款不断,结果引来更多国家瓜分的野心。历史早已证明,对挑衅者的纵容,就是对自身利益的伤害;对第一个越线者的姑息,只会招来一群觊觎者。   日本的挑衅也好,西方的围堵也罢,本质上都是对我们实力与决心的测试。若在此时展现出丝毫犹豫,不仅会让日本得寸进尺,还可能让其他观望的势力加入挑衅行列,形成“群狼效应”。而只要我们用实力筑牢防线,用决心回应挑衅,让第一个伸手的人付出代价,自然能震慑那些蠢蠢欲动的追随者。   国际博弈从来没有“退一步海阔天空”的童话,只有“以斗争求和平则和平存”的现实。俄罗斯用血泪换来的教训已经足够深刻,我们更该明白:红线面前,退让就是妥协,妥协就是溃败。   唯有把实力炼得更硬,把决心摆得更明,才能让那些试探者望而却步,这才是对“登鼻上脸”最有力的回击,也是守护自身利益的唯一正道。   对此,你怎么看?

0 阅读:33
阿智通鉴

阿智通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