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总是退,总是忍让;最让人头疼的是,中国从来没有灭亡日本的军事计划与准备。整个

璟中玩转世界 2025-11-27 11:49:53

中国总是退,总是忍让;最让人头疼的是,中国从来没有灭亡日本的军事计划与准备。整个社会整个国家都是过分的善良和平。 一个人口十几倍、地盘几十倍、历史几千年的大国,怎么在近代被一个岛国打得节节败退? 更让人窝火的是,面对一次次的侵略挑衅,中国一直在退、一直在让,甚至从来没有主动制定过“灭掉日本”的军事计划。 这究竟是战略克制的高尚,还是对敌认知的迟钝? 别以为日本打中国是临时起意,其实早在1887年,小川又次就写了一个名叫《征讨清国策》的秘密文件,内容清晰得让人背脊发凉: 先拿下台湾,再搞定朝鲜,然后蚕食东北、进逼中国腹地。 这是日本参谋本部的正式战略蓝图,后来一步步变成现实。 到1890年,日本首相山县有朋又给这套剧本加了“官方封面”——提出所谓的“主权线”和“利益线”,明确把朝鲜和中国大陆视为国家安全的缓冲区,必须控制。 自此之后,日本的对外扩张,不再是军方玩票,而是国家意志。 对面清政府呢?还在忙着搞洋务,修花园,看戏。 1894年甲午战争,中国不是输在武器,而是输在战略。 清廷高层以为“讲理”能解决问题,结果日本一点情面都不给。 丰岛海战,日本直接不宣而战,炸沉“高升号”,700多清军死在海里,清廷还想谈判,结果被打脸打到麻木。 北洋水师虽然有几艘好船,但弹药短缺、指挥混乱,黄海海战中,邓世昌“致远号”壮烈自沉,而清军大部队却毫无建树。 最后签下《马关条约》,赔了钱,丢了地,割了台湾。 那一刻,中国不是没实力,而是没准备好,日本早就把这场战争当作必然,而中国却是临时抱佛脚。 到了1915年,日本趁着欧洲忙着打一次大战,甩出“二十一条”,摆明了想把中国变成“保护国”。 中国政府虽然拖延谈判,但最后还是签了大半,这不是谈判技巧的问题,而是底气不足。 接着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关东军区区一万人不到,东北军几十万,结果执行“不抵抗”,三省就这么没了。 不抵抗,不是因为怕打不过,而是高层还想着“以德服人”。 结果,日本人打得更起劲,搞出“满洲国”,设立731部队,搞活体实验、杀人放火,东北百姓遭了多少罪。 直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军以一个士兵走丢为借口,炮轰中国驻军,守军奋起反击,这才拉开了全面抗战的序幕。 之前那些年的退让,换来的不是和平,而是更深的侵略野心。 战争爆发前,日本早已全民动员,军政一体,军事预算占GDP比重远超常态。 中国还在内部分裂,战略犹豫,抗战初期打得极其艰难,要不是全民族的最终觉醒,中国很可能就此陷入亡国灭种的深渊。 我们必须承认,中国的战略文化,一直是“防御型”的,“御敌于国门之外”,是几千年的国家治理经验所决定。 但问题在于,对方不是讲道理的邻居,而是有计划、有步骤、有国家动员能力的系统性侵略者。 日本的扩张,不是从某位将军开始的,而是从明治维新起就已经写在国家战略里的,几十年如一日,步步为营,不惜代价。 中国几乎从未正面提出过“对日战略攻势”,更别说反制性的计划,不是没有能力,而是没有那种“战略主动”的思维模式。 今天回看这些历史,并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看清现实。 当年的旅顺大屠杀、南京大屠杀,不是因为中国弱,而是因为中国一再退让,和平从来不是靠别人给的,是靠自己争出来、守出来的。 日本那一套“先控制外围、再蚕食中心”的战略思维,直到今天依然在亚洲某些力量中若隐若现。 但中国不再是当年的清政府,也不是那个被动挨打的旧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科技强军、区域安全合作,都是为了不再重蹈历史的覆辙。 中国从不主动扩张,但对于“守住底线”极其坚定,这不是因为中国变得强硬了,而是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忍让不是和平的保证,实力才是。 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最近在亚太安全对话中也提到,中国的军费增长“令人关注”。 但中国方面早已表态,发展国防不针对任何国家,而是基于国家安全的基本需求。 换句话说,我们不是要打谁,而是不想再被谁打。 当你一次次退让,对方就会觉得你软弱;当你一次次讲理,对方就会拿枪指你。 历史已经证明,面对系统性侵略战略,最危险的不是没有军队,而是没有准备。 中国的忍让,是文化的延续,是民族的善良,但历史告诉我们,善良要有锋芒,和平要靠实力。 今天的中国,不再是那个不设防的大国,但也永远不会成为主动侵略的国家,这,才是真正的战略成熟。 历史不是为了记仇,而是为了记住:退一步不一定海阔天空,有时候,是深渊。 信源:看看这份写于1887年的日军《征讨清国策》,你还以为满清有翻盘的可能嘛? 凤凰网

0 阅读:2
璟中玩转世界

璟中玩转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