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事与月薪3000元的我有什么关系”的自嘲在民间广泛流传,官方媒体则批评此类“躺平”言论为“荒唐认知”。 公开数据显示,中国居民月人均可支配收入逾3400元,全国约有6亿人月收入在1000元左右,超过七成人口未达到个人所得税起征点。 新华社前记者明金维曾指出,网民使用“月薪3000”这一表达,往往并非真正讨论收入,而是委婉表达对宏大叙事的不认同,强调个人获得感与现实生活的重要性。这句话在重大新闻事件下的评论区“出镜率尤其高”。 网络上的反应呈现多元态势。部分网友认同“国家好才有家庭好”,但也有不少声音反讽道:“月薪三千遭网暴,荣华富贵不带我”“国家在我心里的地位,就如同我在国家心里的地位”。 旅欧作家王庆民观察到,与2012年钓鱼岛事件引发的强烈民间情绪相比,近期中日冲突话题下的公众反应显著冷淡。他认为,当前民众更关注就业、收入和债务等现实压力,对宏观议题的参与意愿下降,甚至出现与官方立场有意保持距离的情绪。 自称曾三获“中国新闻奖”的微信公众号“老萧杂说”评论称,部分官方话语不自觉地将民间立场推向对立面,未能真正理解民生之忧。他呼吁将“国家竞争力”转化为医保报销、育儿补贴等可感知的民生指标,以弥合话语与现实之间的认知落差。 其实,数亿“月薪3000”群体所面对的现实与其所关心的事,本身就是不可忽视的国家大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