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形势突变,上海数万日本人何去何从?中方立场明确,已有答案!   先说说上海日

云景史实记 2025-11-27 22:17:25

中日形势突变,上海数万日本人何去何从?中方立场明确,已有答案!   先说说上海日侨社区的“稳”和“变”,到2023年底,长期住在上海的日本人有大概3.5万,虽说比2012年最多时的5万人少了点,但上海还是全球最大的日侨社区之一。   你看古北新区樱花道旁边的日式居酒屋,香味还是飘得满街都是,虹桥国际学校的校车也天天正常跑,这些生活场景这么稳定,背后有三个重要原因。 这些安稳日子背后,最根本的还是经济上的紧密联系,断不了也拆不开。2023 年上海对日本出口涨了 6.5%,贸易额逼近 3700 亿人民币,好多日本企业在上海的营收占了海外市场的大头,根本舍不得走。 丰田虽然砍了三成外派名额,但在虹桥的研发中心反而加了人手,专门研究适合中国市场的新能源汽车;三菱地所花大价钱建的虹桥日式商业综合体眼看就要完工,还计划引入更多日本高端品牌。 那些在上海待了八年以上的日本高管心里门儿清,在这儿拿的外派津贴能占总收入的三成到五成,回日本本部收入直接缩水一半,职位早被同事占了,回去反而成了 "多余人"。 更别说日企带动的上下游产业,苏州的电子零件厂、上海的汽车配件商,多少中国人靠着这些合作吃饭,这种你中有我的关系,哪能说变就变? 再者说,上海把日侨的生活保障做得太到位了,住得舒服自然不愿走。古北开了家日式综合医疗中心,不光有日本进口的设备,医生还能说流利的日语,日侨看病不用发愁语言不通,甚至能直接刷日本医保。 虹桥街道更贴心,招了 30 名中日双语服务大使,一半是日本太太,一半是上海爷叔,组合成 "混搭居委会"。 日本太太教上海爷叔用日亚买马桶盖,爷叔帮日本太太在拼多多退货,遇到迷路的游客,两人还能一起对着地铁 15 号线的 AI 翻译屏指路。 办签证、续工作许可也方便,政务大厅有专门的双语窗口,不用跑断腿就能办好。还有那家开了 13 年的 Oasis 漫画咖啡店,藏着 5 万多册日本漫画,既是日本孩子的乐园,也成了中国年轻人打卡的地方,这种便利又有人情味的环境,换谁都舍不得离开。 最让人觉得踏实的是文化上的融合,早不是以前 "各过各的" 的样子了。黄金城道上以前的纯日式拉面铺倒闭后,被上海 90 后接盘,改成了卖 "酒酿圆子味噌拉面" 的小店,开业三个月就冲上了长宁区小吃热门榜第一。 2023 年古北新增 7 家日资店,却冒出 21 家这种 "和洋折衷" 的小店,卖腌笃鲜茶泡饭、抹茶生煎,招牌上中日双语写着,中间还夹着网络用语当暗号。 中日混合家庭比例都涨到 15% 了,第三代侨民里 65% 能说流利的中文,市民中心把书法课和俳句课拼在一起,写 "春眠不觉晓" 要读出日本的季语,沪剧班和能剧班共用一间教室,周一唱 "林妹妹",周五演 "杨贵妃",中间隔着一把三味线,谁也不嫌谁吵。 这种融合不是硬凑,是日子过出来的默契,就像中日孩子在学校一起玩国产手游,语言不通靠英语比划,反而成了好朋友。 可能有人问,那日本人从 5 万降到 3.5 万是咋回事?其实这不是被迫走的,是正常的 "换血"。以前来的多是公司外派的家庭,现在更多是自愿留下的技术人才、创业者,还有把孩子留在上海读书的家庭。 出入境数据显示,日本 "空中飞人" 每月往返次数少了四成,但娃留在上海读书的反而多了 18%,古北成了实实在在的 "育儿飞地"。 而且上海的政策一直明明白白,2025 年刚出的《上海市加大吸引和利用外资若干措施》里写得清楚,支持外资研发中心发展,给总部企业出入境、人才引进便利,只要合规经营,就一路绿灯。 政府还搞了 "网格化" 管理,给涉外企业划 "白名单",既保证安全又不影响经营,这种有规矩的开放,才是最让人放心的。 所以说,中日形势再怎么变,上海的 3.5 万日本人何去何从,中方早有明确答案:只要遵守中国法律,愿意融入这里的生活,就欢迎你留下来。 那些担心 "被赶走" 的说法根本站不住脚,看看古北的居酒屋还在飘香味,国际学校的校车还在跑,中日混搭的小店越开越火,就知道这份安稳不是装出来的。 上海的国际化从来不是复制哪个国家的街区,而是让不同文化的人都能找到家的感觉,这种融合共生的底气,就是中方最明确的立场。

0 阅读:116

猜你喜欢

云景史实记

云景史实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