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实力张士诚比朱元璋还要强,张士诚为什么还会败给朱元璋? 论账面实力,他确实强过朱元璋,当朱元璋在应天啃着糙米谋划时,张士诚的粮仓里堆着白花花的糯米,将士穿着织金锦缎,连战船都雕着鎏金花纹。可就是这样的「首富诸侯」,最终却困死孤城,输给了穷亲戚。 问题出在根子上。张士诚从起义那天起,就带着盐贩子的精明算计。他反元是因为被官吏勒索太狠,占据高邮后第一件事不是北伐中原,而是派弟弟张士德去和元朝谈条件,只要封王就投降。 这种生意思维贯穿了他的割据生涯,至正十六年拿下平江(苏州)后,他立刻把王府修得比元大都还奢华,宫里养着几百个歌姬,谋士们讨论的不是如何北伐,而是哪里的太湖石适合摆在花园。 当朱元璋在应天推行深挖洞、广积粮时,张士诚的将领们正在抢百姓的良田,连他的女婿潘元明镇守吴兴时,都敢公开把税赋提高三倍。这种保境安民本质是保自己的安乐窝,百姓暂时温饱,却没人愿意为他卖命打仗。 军事上的短视更致命,至正二十年,陈友谅率六十万大军攻打应天,朱元璋急得睡不着觉,派人给张士诚送了三车黄金求联合。结果张士诚在书房里把玩着元顺帝赐的玉圭,慢悠悠地说:两家相斗,我坐收渔利不好么? 他不知道,朱元璋在龙湾一仗险胜后,转身就吞并了陈友谅的江西地盘,形成了对他的包围。更早的时候,金陵(南京)这个龙蟠虎踞之地摆在眼前,张士诚的谋士李行素劝他渡江占领,他却嫌南京太荒凉,宁可窝在苏州听评弹。等朱元璋把金陵建成铁桶,他才后悔莫及,长江天险成了人家的护城河。 最要命的是用人。张士诚的核心班子全是亲戚同乡:弟弟张士信当丞相,女婿潘元明管军权,早年一起贩盐的李伯升统兵。这些人打仗不行,捞钱倒是内行。至正二十三年,张士信率军十万攻打诸暨,居然在军营里摆酒席听戏,被朱元璋的养子朱文忠突袭打得全军覆没。 更荒唐的是,苏州被围时,守城将领居然在城头卖绸缎,反正城破了带着金银下海当富翁,谁愿拼命?反观朱元璋,从李善长到刘伯温,从徐达到常遇春,清一色的寒门贵子,靠战功说话。当张士诚的谋士还在算自家田产时,朱元璋的智囊团已经画出了先取淮东、再攻浙西的战略图。 两淮之战最能说明差距。至正二十五年,朱元璋派徐达攻打泰州,张士诚居然派船队去骚扰长江,想逼对方回防。结果朱元璋压根不理,继续啃淮东的硬骨头。张士诚的将领徐义带着援军驻扎太仓,离泰州不到两百里,却每天喝酒逛窑子,直到泰州城破都没挪窝。这种各顾各的军队,碰上朱元璋上下同欲的虎狼之师,怎么可能不败? 苏州城破前,张士诚在齐云楼堆了十车火药,说要和城池共存亡,最后却躲进厕所上吊,他终究舍不得荣华富贵。而朱元璋攻入苏州后,看到张士诚的金库还堆着百万两白银,粮仓里的米都发了霉。 这讽刺的一幕道尽真相,张士诚输掉的不是兵力钱粮,而是那颗从盐船上带来的「小富即安」的心。当对手在血海里搏杀时,他却在温柔乡里算着败了还能当富家翁的账,这样的割据者,注定只能成为朱元璋称帝路上的铺路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