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宗李豫元陵。唐大历十四年五月二十一日(779年6月10日),夜间,唐代宗在长安大明宫紫宸殿驾崩,遗诏从简治丧,不得以金银锦彩为饰。十月,唐代宗葬于元陵。唐元陵依檀山之自然山势而筑,封域周20公里。元陵因山为陵,内城平面呈不规则矩形,四面各辟一门,以四神命名。东、西二门相距2500米,南、北二门相距2700米。陵园四隅建角楼。南门外设神道,长约600米,其南筑乳台、鹊台。今陵园地面建筑已无遗可寻,只留四门外几处阙台及部分角阙基址。 2024-02-21 00:23
唐懿宗李漼简陵。唐咸通十四年七月十九日(873年8月15日),唐懿宗驾崩于长安城大明宫咸宁殿。 唐乾符元年二月初五(874年2月24日)唐懿宗葬于简陵。简陵是唐十八陵中最后一座“因山为陵”的陵墓。简陵虽因山为陵,但营建时,唐末农民大起义的烽火已经点燃,社会秩序已陷入混乱状态,连年兵乱,几经镇压,国力耗尽,故简陵的修造相对粗糙、简陋。 社会 2024-02-21 00:23
这一集,给家乡打call.这座奢华的清代古宅位于泾阳县社树村,2013年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碑石上的名字叫中华水利会馆,但村里人说这里以前是社树姚家的祠堂。 11月29日,清代富商社树姚家后人穆民告诉记者, 此前热播的西商大剧《那年花开月正圆》中有一段剧情为,慈禧太后避难到陕西,社树姚家为其捐银8万两,剧中的社树姚家就是穆民的先辈,而这座虽已破败但仍气韵犹存的古宅前身就是社树姚家恒昌堂、惠宪堂、花萼堂、居敬堂四堂的分支堂。社树姚家从明朝到清朝,富甲一方长达近三百年,清朝末年,姚家家道中落。后来,惠贤堂主将本支祠堂以三百两银子的价格卖给了龙洞渠管理局。从此,祠堂变成了水利会馆。屋脊上装饰着双层宝相花砖雕、屋内的木雕大量运用蝙蝠纹饰、每一根柱子下的柱石都雕刻着与主人身份相符的图案。 社会 2024-02-13 00:07
大中之治。唐宣宗在位期间勤俭治国,体贴百姓,减少赋税,注重人才选拔。特别是“克复河湟,拓疆三千里外。告成宗庙,雪耻二百年间。”使得大唐国势复振。由于唐宣宗在位时的年号为大中,故史家以“大中之治”称之,并且将大中之治比作汉朝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将唐宣宗比作汉文帝、汉景帝和唐太宗一样的明君。 历史 2024-02-13 00:07
泾河峡谷(郑国渠首暨历代引泾工程遗址)这是在同一地点拍摄的四张照片,时间分别是2018.2.15,2019.5.2,2021.9.19,2023.7.2。跨越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拍照机型分别是小米5,小米8,小米10pro,小米12sUltra。跨越了四款手机,对我来说非常具有意义。 2024-02-13 00:07
古汉台。刘邦驻汉中发迹而定鼎,故将国号定为汉,他驻过的高台就被后人尊称为古汉台。宋代的张少愚有“留此一坯土,犹是汉家基”的诗句,其中的“一坯土”,就是指残存的高台。清代的陈毓彩有诗云“赤帝龙兴事已陈,层台巩固尚如新。当日宫廷湮没迹,此时郡国有仁人。 2024-02-07 00:37
二里头文化遗址。遗址位于洛阳盆地东部的偃师区境内,遗址上最为丰富的文化遗存属二里头文化,其年代约为距今3800~3500年,相当于古代文献中的夏、商王朝时期。该遗址南临古洛河、北依邙山、背靠黄河,范围包括二里头、圪垱头和四角楼等三个自然村,面积不少于3平方公里。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里头遗址对研究华夏文明的渊源、国家的兴起、城市的起源、王都建设、王宫定制等重大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学术界公认为中国最引人瞩目的古文化遗址之一。 2024-02-07 00:37
悟空禅师塔位于陕西省泾阳县的嵯峨山,为5层砖石结构,高13.3米。1982年,悟空塔被泾阳县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被陕西省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据所立的“悟空禅师塔”碑记载:悟空禅师塔为纪念唐代悟空禅师而修建,始建于唐大中十四年(公元860年),大明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重修。 2024-02-03 23:45
李忱即位后,努力仿效唐太宗,以“至乱未尝不任不肖,至治未尝不任忠贤”为座右铭。他将《贞观政要》书于屏风之上,每每正色拱手拜读。他处理天下事务,明察果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故其大中年间所施之政,直到唐亡,仍受到人们的称颂,时称为“小太宗”。 历史 2024-02-01 23:44
泾阳谷口晚烟。谷口位于泾阳县王桥镇的泾河出山处,《泾阳县志》记载:“谷口西连九嵕而成峡者曰:瓠中,曰:洪门,亦曰谷口,所谓池阳谷口是也。” 每当夕阳临山之际,透过渺渺水雾,阳光反射成五光十色的缕缕霞雾,如轻纱飘拂,像饮烟荡逸,游移在谷川村间,活脱脱一幅朦胧的写意画。在这幅画面中,水上木舟在夕阳里归来,暮归的牧童在牛背上弄着三两声青笛,更增添了田园诗意。 相传郑子真曾在此隐居,汉杨雄在《法言·五问神》中说:“谷口郑子真,不屈志而耕乎岩石之下,世称:谷口郑子真。” 赵虞佑曾有《谷口晚烟》一诗:云来谷口铺如绮,烟袅青林绚若霞。隔垅一声牛背笛,行人错认子真家。这些美景、美诗,只不过是《泾阳县志》里的记载而已。当我那天傍晚在船头村采访完来到谷口时,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致。 2024-02-01 23:44
郑国渠首遗址,位于陕西省泾阳县王桥镇上然村北仲山西麓,泾河东岸。秦王嬴政元年(前246),秦始皇采纳韩国水工郑国关于引泾灌田的建议,历时10年修成。郑国渠是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为秦始皇统一中国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渠首位于北仲山西麓的瓠口,流经今泾阳、三原、高陵、临潼、富平、渭南、蒲城入洛河,全长约150千米,可灌溉0.18万余平方千米。其引水口至干渠段,修有宽15~20米,高3~5米,长达6千米的引水渠堤。现存郑国渠口、郑国渠古道和郑国渠拦河坝,附近有秦以后历代重修、增修的渠首、干道遗址,并有大量的碑石遗存。 2024-01-30 23:43
明思宗崇祯帝殉国处。1644年3月19日拂晓,崇祯皇帝站在景山之上,迎着乍暖还寒的晨风,望着城外农民义军的连天烽火,仰天长叹,悲愤难平。穷途末路的大明王朝已在劫难逃。自己空有治国安邦的雄心,却无回天之力,不由得悲从中来。良久,天色将明,喊杀声四起。时年33岁的崇祯皇帝解带自缢,以死殉国。上世纪特殊时期,这棵歪脖子树被破坏,如今看到的歪脖子树是后来移植过来的。 历史 2024-01-25 21:38
西安钟楼。是中国现存钟楼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年),初建于今广济街口,与鼓楼相对,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年)整体迁移于今址。 钟楼建在方型基座之上,为砖木结构,重楼三层檐,四角攒顶的形式,总高36米,占地面积1377平方米。 2024-01-24 21:35
明秦简王墓。明秦简王墓位于西安市长安区简王井村北,封土位于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内。秦简王名朱诚泳,号宾竹道人,为秦惠王朱公锡庶长子,明代第七任秦王。明弘治元年(1488年)九月,秦惠王朱公锡庶长子镇安王朱诚泳袭封秦王,是为秦简王。简王朱诚泳性格恭敬谨慎,孝顺亲长,待友和善,生活简朴,非常自律,他曾多次在衣帽上题字自省。在灾荒之年能免除佃户租税,安抚百姓,推动民生发展。简王朱诚泳非常重视陕西文化教育事业发展。长安原有鲁斋书院,日渐荒废,故址大半沦为民居,弘治元年(1488年)朱诚泳另择址建立正学书院。他又在书院旁建立小学,选择军校子弟入校学习,并“亲临课试”,从此开始王府护卫子弟得以入学。正学书院遗址位于今南院门,今仍存“正学街”之名。 历史 2024-01-21 21:33
明秦隐王墓。朱尚炳,1380--1412。安徽凤阳人。明太祖孙。秦愍王朱樉嫡长子,母妃邓氏。生于洪武十三年十月二十八日,二十八年【1395】袭封秦王。永乐初,沔县人高福兴等叛乱,朱尚炳亲自出巡,抓捕了叛匪。永乐九年【1411】,明成祖派使者至西安,朱尚炳称疾不出迎,见使者又傲慢。成祖遂将王府官吏逮捕治罪,赐朱尚炳书曰:"齐王拜胙,遂以国霸;晋侯惰玉,见讥无后。王勉之。"朱尚炳恐惧,来朝谢罪。第二年三月十一日薨,年三十二。谥号隐王。 2024-01-21 21:33
明秦愍王墓。秦愍王墓,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是明朝藩王秦愍王朱樉的陵墓。 秦愍王墓墓冢为圆锥形,坐北面南,封土堆高约20米,周长187米,西北有陪葬墓1座,东南有陪葬墓4座。墓地原有大规模陵园建筑,现已无存。南神道两旁存有大型石雕14件,均系明初雕刻,造型刻工均极精美,是明代石刻艺术的精品。 历史 2024-01-21 21:33
唐顺陵(规模最大的外戚陵园)顺陵是一座“超标”的陵墓。经过多年续建,顺陵完全拥有了皇陵的规模和气势,整个陵园面积扩大到1643亩多,是杨氏入葬时的13倍,是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的献陵的近两倍。武则天将母亲杨氏的陵名定为“顺陵”,这一个“顺”字的本义是随顺,顺利。杨氏一生笃信佛教,武则天也继承了母亲的信仰。“顺”字可能体现了随顺众生之意。也是想顺顺利利,不再重复母亲坎坷的一生。最引入注目的,是其地面遗存的丰富精美的石刻群。顺陵现存石刻34件,形体高大,姿态生动,异常雄健,可谓唐陵石刻之冠。 顺陵南门有一对石走狮,被誉为东方第一走狮。走狮一雌一雄做行走状,东边雄狮体态高大,西边雌狮相较于雄狮略小,但造型凶猛。据考证,这是武则天在公元690年称帝时,为母亲杨氏增设的一系列石刻中最特殊的一座,以雌狮隐喻女主,集中反映了武则天强烈的女权思想。陕西历史博物馆入口处的石狮,即为顺陵走狮雕塑的复制品。 除了石走狮,还有石天禄、石羊、石虎和石人等。 2024-01-16 2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