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岁前,王家卫在上海生活。家里有大他10岁的哥哥和姐姐,常年陪伴左右的母亲,一家...
惜芹评过去
2024-02-29 16:01:31
5岁前,王家卫在上海生活。家里有大他10岁的哥哥和姐姐,常年陪伴左右的母亲,一家热热闹闹。但热闹没有持续多久。
5岁那年,王家卫父亲做了个决定,全家从上海搬去香港。但政府规定,他们夫妻二人,只能带一个孩子离开上海。
王家三个孩子,王家卫最小。相对而言,哥哥姐姐更能照顾好自己。
王父没多加思考,带走了王家卫。
多年后,王家卫依旧清晰的记得,抵港那年是1963年。阳光充沛,空气中传来的无线电,令人难忘。
初去香港,举目无亲,也无好友,日子十分枯涩。为了打发无聊,王家卫母亲把时光消遣在电影上。她几乎每天带着王家卫去影院。
王家卫看的第一部电影,是《梁山伯与祝英台》。那是1963年火爆全港的电影。当时母亲不通粤语,看的多为国语片。
母亲爱看电影,很爱看恐怖片。也不管王家卫是不是喜欢看,每次都会带着他。看他害怕,就递给他一张纸巾,让他捂住眼睛。
后来王家卫说,如果自己拍恐怖片,一定会很成功。只是恐怖片太无美感,他不愿意拍。
去的次数多了,王家卫发自内心的爱上了电影。母亲看电影,只为了消遣时光。而王家卫从电影院,完成了自己内心的跨度,从消遣到热爱,历时数千部影片。
看的这些电影里,什么类型都有,非常繁杂。涉及好莱坞、欧洲、日本、中国等多个国家地区。
母亲是他兴趣的培养人,也是影响他“审美”最大的人。
王家卫父亲虽然是海员,大部分时间不在家里。但对王家卫的教育并不松懈,大多通过电话进行「监督」。他让王家卫熟读经典名著,系统了解文学知识。
王家卫自我要求并不低。俄国、法国、拉美小说他读过的名著不在少数。影响他最大的,是写《蜘蛛女之吻》的南美作家曼努埃尔·普伊格。
后来电影《春光乍泄》的取名,就是来自普伊格的小说《The Buenos Aires' Affair》的中文译名。
父亲为他之后的文学素养,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