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的少年时光,是嗅着血腥味长大的。混乱、暴力,动荡不堪。今天张三被批,明天李四...

惜芹评过去 2024-02-29 16:04:10
余华的少年时光,是嗅着血腥味长大的。混乱、暴力,动荡不堪。今天张三被批,明天李四被下狱。上一秒,黄阿婆还活着,下一秒变成了冤魂。 风吹麦浪,本该闻着花香味成长,无奈地卷在时代的漩涡。 他没少见血淋淋的场面,无论是家里还是家外。屋外是闻风丧胆的“文革”,屋内是外科医生的父亲执刀为病人手术的画面。这些起因,也为日后早期作品的走向,埋下种子。 余华出生在杭州,成长在海盐。记忆里的海盐,穷得“连一辆自行车都看不到。” 读小学四年级时,余华一家搬到父亲医院的职工宿舍,一个离生死最近的地方,对面就是医院。他很调皮,经常和哥哥两个人偷偷溜进医院看父亲动手术,每次都被三个字吼回来:滚出去。 医院里有个太平间,是他夏天常去的地方。 白天是天堂,晚上是地狱。在余华眼里,白天是夏季乘凉的好去处,他可以一躺就是一个下午,很舒服,一滴汗都不会流。但到了晚上,各种惨叫声源源不绝,男的、女的、老的,少的,能把人的耳膜震破。 那时候的余华,不过也就十多岁。 海涅有一首诗,其中一句“死亡就是凉爽的夜晚”。用来形容当时余华的心情,最贴切不过。 所以,早期作品里,全是关乎血淋淋的死亡。 《活着》里面的人物,除了福贵,全被余华写死了。不管他们曾经多么拼命的想活下去,最后也难逃一个“死”字。人在世上,不是生就是死,既然不能好好活着,那就好好地死去。

0 阅读:0
惜芹评过去

惜芹评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