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麦家大学毕业,进入军事情报部门工作。部队生活,纪律严明。 有次麦家跟...
惜芹评过去
2024-02-29 16:04:11
1985年,麦家大学毕业,进入军事情报部门工作。部队生活,纪律严明。
有次麦家跟人篮球,两人聊天,被师父碰见,师父吓得赶紧把他俩拉开,生怕情报泄漏。
从那后,除了带入门的师父,麦家几乎没有可以聊天的对象。
为了排遣苦闷,写作成了他眼下最好的消遣方式。
他把自己多年写的日记,整理成小说《私人笔记本》,投到当时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的《昆仑》。
麦家一开始没抱太大希望,只是想着投投看。结果这一投,就投中了。编辑部海波一眼看中了他的作品,并把他的《私人笔记本》改名为《变调》发表在《昆仑》第一期。
后来他又乘胜追击,写了篇《人生百慕大》,也被中选。他凭着这两篇小说,又进入了解放军艺术学院,与文学结下不解之缘。
军区领导惜才,把他调到机关,他这才告别了整天坐在无线电前做“听风者”的严谨日子。
1991年,麦家产生了一个很大的想法,他要写一部谍战方面的小说。也就是后来获得矛盾文学奖的《解密》。
麦家想要把自己在情报部门的特殊经验,用他的笔调,构造成一本惊心动魄的小说。
想法是美好的,可现实非常血腥。
《解密》从创作开始,一直到出版,熬了整整11年。用麦家自己的话来说,是“火烤三遍,油煎五回。”
因为写作过程不顺利,他很多次都想放弃。
可每一次真正放弃时,他又舍不得。《解密》里的人物,已经和他融入太深,要真正的诀别,很艰难。连根拔起的感觉,更痛苦。
11年里,除去正常生活和工作,其他时间全献给了《解密》。煎熬的过程,已经接近西西弗的神话:血水消失在墨水里,苦痛像女人的经痛,呈鱼鳞状连接、绵延。
幸而他没有放弃,才有了这部让诸多读者记住的作品。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