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一位叫蔡伟的地摊小贩给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裘锡圭写了封信。裘锡圭看完信...

惜芹评过去 2024-02-29 16:07:50
1997年,一位叫蔡伟的地摊小贩给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裘锡圭写了封信。裘锡圭看完信后,大吃一惊。 当时,裘锡圭发表了一篇叫《〈神乌赋〉初探》的文章,文章里他提到“佐子”一词,不明其意。 蔡伟在信中说出自己的见解。他说“佐子”,应读“嗟子”,即“嗟”,是叹词。 裘锡圭看到来信,认为蔡伟的解释很有道理。 裘锡圭对蔡伟非常好奇,自己搞学术多年,这个“佐子”,被对方轻松攻克。他很想认识一下“来头不小”的蔡伟。 裘锡圭很快给蔡伟回了信。 一来二去中,裘锡圭对蔡伟的人生脉络有了大概的了解。 蔡伟因爱好语文,严重偏科,理科成绩不理想。高中毕业后,没考上大学,失学后,日常靠摆地摊维持生计。 他利用摆摊空隙,捡起古书,一页页阅读钻研。 2003年,蔡伟在国学网上注册了账号,用“抱小”(志向小学)的网名,在上面发表一些文章。 裘锡圭不论多忙,都会抽空来看。看完就发出感慨,他写的东西不多,很谨慎,难得的是能把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结合起来看。 裘锡圭惜才,他认为蔡伟不要把知识埋没,应该继续念书,去考研。蔡伟每每听到这些,都摇头拒绝,他说自己英语太差。 恰在那时不久,蔡伟的妻子生了一场病。蔡伟只好告别地摊,转行蹬三轮车,以维持生活。 他把自己的遭遇,写信给当时有过交际的北大年轻学者董珊。 董珊得知他的困境,立马与导师刘钊教授和裘教授商量,如何才能帮助蔡伟。 裘教授一听是蔡伟的事,二话不说,热心帮忙。 恰好此时,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要与中华书局、湖南省博物馆,联合编纂《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 裘先生决定聘请蔡伟来做临时工作人员,参与编撰工作。 蔡伟得知这个消息,兴奋得睡不着觉。他进入复旦后,成天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与博士和教授们一起工作。 他虽然没有文凭,但他的工作能力,丝毫不亚于教授,甚至很多方面,比教授还要专业。大家都非常敬佩他。 复旦教授都很惜才,他们不想人才浪费。于是,裘锡圭、李家浩、吴振武3位教授,想出一个法子,联名推荐蔡伟攻读博士。 有三位权威推荐,得到了教育部的特批。蔡伟得到了报考博士的资格。他随即参加了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的博士生考试。 2009年,复旦大学把蔡伟列入2009年度博士生拟录取名单,导师正是裘锡圭先生。 蔡伟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一介高中毕业生,在37岁这年,收到了复旦大学发放的录取通知书,成为了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专业的博士生。

0 阅读:0
惜芹评过去

惜芹评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