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出国后,不顾自己有妇之夫的身份,爱上了一个外国女子。 季羡林...
惜芹评过去
2024-06-16 09:25:29
季羡林出国后,不顾自己有妇之夫的身份,爱上了一个外国女子。
季羡林出生在鲁西北一个极端贫困的村庄里。父亲是无田可耕的农民,母亲大字不识一个,日子饱一顿饥一顿。为了让季羡林活下去,6岁那年,父母把他过继给叔父家。
叔父家日子好过了很多,吃穿有保障,还有学上。但寄人篱下的日子,终究只有季羡林自己最能体会。儿子季承说,父亲与养父母之间的感情不太深。「叔父母虽然供他上学,但对待他和对待亲生儿女肯定有区别。」
叔父希望季羡林能好好学习,以便将来光宗耀祖。季羡林也争气,高中毕业后考上了清华。
去北京读书前,叔父为了拴住他的心,让他结完婚再走。季羡林的结婚对象,叫彭德华,比他大4岁,只念过小学。对于这桩婚姻,寄人篱下的季羡林没有反对的资格,他只得妥协。
清华读书时期,季羡林完成了他所认为的义务,与彭德华先后生下一女一子。女儿季婉如和儿子季承。
1935年,季承刚出生3个月,季羡林就动身去了德国留学。等他回国到北大教书再次见面,已经是1946年,季承已经11岁了。季承那时得知自己父亲即将回来,他经常一个人躲在无人的角落喊「爸爸、爸爸」,一遍遍练习,生怕自己叫得不够亲切。
在德国的日子,大概是季羡林最为快乐的时光。有书读,有酒喝,最重要的是,还有人陪。经常陪伴季羡林的,是一个叫伊姆加德的德国女子,她是季羡林房东迈耶家的大女儿。
两人的幸福甜蜜,早已让季羡林把国内的妻儿忘得精光。星空点点,黑夜漫漫,季羡林会对着伊姆加德说好几个国家的情意绵绵的话语。伊姆加德听得忘乎所以。
季羡林24岁到德国,35岁回国。在德国的11年,是他光阴最盛的11年。他把热情和温柔通通留在了德国,留在那个高鼻梁、大眼睛的姑娘身上。回国时,只带走了一副没有血肉的躯壳。
后来季羡林在日记里写,「我同她通过几次信,回国以后,就断了音信。说我不想她,那不是真话。1983年,我回到哥廷根时,曾打听过她,但杳如黄鹤。
1946年,一家人好不容易盼到季羡林学成归国。然而等来的,不是热切地拥抱。季羡林只是摸了摸季承的头,拍了拍他的肩膀,再随手递给他一个从德国带回来的礼物,第一次见面礼仪就算结束。
1961年,儿子季承将母亲接来北京和父亲团聚。但季羡林并不开心,也不愿意跟她同睡一张床。
他睡一个屋,彭德华睡另一个屋。两人分居数十年,一直到1994年彭德华去世。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