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刘邦与戚夫人亲昵被周昌撞见,周昌惊慌逃走,刘邦却追上前并骑到了他脖子上,问道:“在你心里,我是个什么样的皇帝呢?”周昌怒道:“在我心中,陛下与夏桀、商纣无异!”话音刚落,不想刘邦却哈哈大笑了起来。 (主要信源:原文登载于趣历史网 2022-09-07 关于“历史上真实的周昌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的报道) 汉高祖刘邦晚年,察觉自己时日无多,心中牵挂着年幼的小儿子刘如意,这个由宠妃戚夫人所生的孩子,承载着刘邦对爱情与政治的双重寄托。 刘邦深知朝局复杂,担心自己百年之后,刘如意会成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在这危急时刻,刘邦想到了周昌,这位身材魁梧、面容刚毅的大臣以其正直不阿的性格闻名朝野。 周昌总是穿着一身素净的官服,目光如炬,言辞犀利,刘邦曾亲身体会过周昌的直言不讳,那次意外撞见自己与戚夫人亲昵的场景,至今仍让刘邦记忆犹新。 当时,刘邦正与体态婀娜、明眸皓齿的戚夫人在御花园中嬉戏,戚夫人的娇笑声和刘邦爽朗的笑声交织在一起,打破了午后的宁静。 突然,周昌的身影出现在花园拐角,看到这一幕,周昌皱起眉头,目光中充满了不赞同,刘邦本想发作,但转念一想,反倒对周昌的正直更加欣赏。 正是这份正直,让刘邦决定将刘如意托付给周昌,刘邦郑重其事地任命周昌为赵国国相,嘱托他务必保护好刘如意,周昌接受了这个艰巨的任务,心中充满了使命感和责任感。 在赵国,周昌尽心尽力地照顾着年幼的刘如意,他不仅关心刘如意的日常起居,更注重培养这位年轻王爷的品格和才能,在周昌的悉心教导下,刘如意逐渐展现出超乎寻常的聪慧和仁厚。 可刘邦驾崩后,朝局风云突变,吕后掌权,对戚夫人母子怀恨在心,她三次派人传召刘如意入京,企图除掉这个潜在的威胁,周昌凭借其敏锐的政治嗅觉,意识到了其中的危险。 第一次,周昌以刘如意身体抱恙为由婉拒了召令,他心中忐忑,眉头紧锁,却不动声色地应对着来使。 第二次,他借口赵国政务繁忙,再次推脱,这时,周昌已经感受到了来自长安的压力,夜不能寐,却仍然坚持着自己的决定,第三次,周昌干脆称赵王正在封地巡视,暂时无法启程。 面对周昌的一再拒绝,吕后心中怒火中烧,她原本对周昌还存有几分感激之情,毕竟当年正是周昌力谏刘邦,才保住了太子刘盈的地位。 但此刻,吕后眼中只剩下了冰冷的怒意,她认定周昌是在故意抗拒自己的旨意,挑战她的权威。 吕后深谙权术,决定采取怀柔政策,她派出心腹,以商议国事为名,邀请周昌入京,周昌心知肚明这是一个圈套,但他别无选择,若继续拒绝,恐怕会给赵国带来灭顶之灾。 怀着忐忑的心情,周昌踏上了前往长安的路途,他的面容比往日更加沉重,眼神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担忧,可他依然保持着挺拔的身姿,仿佛要用这种方式来捍卫自己的尊严和信念。 周昌一进京,就被软禁起来,他那挺拔的身影在重重禁卫的包围下显得格外孤独,与此同时,失去了周昌保护的刘如意也很快落入了吕后的魔掌。 尽管刘盈试图保护这个同父异母的弟弟,但终究敌不过吕后的心狠手辣,当噩耗传来,周昌如遭雷击。他那坚毅的面容瞬间变得苍白,浑身的力气仿佛被抽空。 他跌坐在地,双手颤抖,眼中充满了悔恨和自责,刘盈得知消息后,也是悲痛欲绝,他那温和的面容此刻布满了泪水,心中充满了对母亲的恐惧和对弟弟的愧疚。 刘如意的离去,不仅是一个年轻生命的逝去,更是刘邦政治理想的破灭,刘邦曾寄希望于这个聪慧的小儿子,期望他能在自己百年之后,成为国家的栋梁。 可权力的游戏最终吞噬了这个美好的愿望,周昌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之中,他开始质疑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是否应该冒险将刘如意带在身边。 可理智告诉他,面对吕后的决心,任何举动都无法改变最终的结局,这一系列事件,不仅是一个王朝内部权力斗争的缩影,更是忠臣面对残酷现实时的无奈写照。 周昌的正直和忠诚,在权谋的漩涡中显得如此脆弱,可正是这种坚持和付出,才让人性的光辉在黑暗中依然闪耀,最终,周昌带着无尽的悔恨和遗憾,选择了归隐山林。 他那挺拔的身影渐渐消失在历史的烟云中,但他的故事却永远镌刻在了汉朝的史册里,成为后人探讨忠诚与权力、理想与现实的永恒话题。
一日,刘邦与戚夫人亲昵被周昌撞见,周昌惊慌逃走,刘邦却追上前并骑到了他脖子上,问
史珍香聊史
2024-09-10 20:39:32
0
阅读: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