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鹰派、军事专家戴旭被特朗普点名了,这可太牛了!戴旭是国防大学教授,对中美战略对局有着深刻见解。2018年9月28日,他在释心堂国防教育大讲堂带来《解析特朗普时代中美战略对局》讲座,现场座无虚席。[凝视] 2018年秋天,当特朗普刚刚挥起关税大棒时,大多数人还在猜测这位商人总统是否只是在谈判桌上施压,但国防大学教授戴旭却在一场讲座中直言不讳:这不是简单的贸易摩擦,而是两个大国的命运较量。 七年过去了,戴旭当年的判断正在一一应验,特朗普重返白宫后,对华关税一路飙升至145%,美国企业被迫将生产线转移到越南和印度,台海局势持续紧张。这些发展轨迹,几乎完全吻合戴旭当年的预测。 戴旭的洞察力来自对美国战略意图的深度解读,他早就指出,美国不会满足于单纯的经济施压,而是会采用经济制裁、军事围堵和盟友协作的“三板斧”组合策略。 如今回头看,这个判断相当精准,美国先是通过芯片禁令和技术封锁试图切断中国的产业链,接着在印太地区频繁军演,还拉拢日韩澳等盟友构建所谓的“民主联盟”。 但中国的反应也超出了美国的预期,当美国试图通过半导体制裁卡住中国脖子时,中国的芯片自给率却在短短几年内从不足30%跃升至70%以上,稀土出口管制措施一出台,美国军工企业立刻感受到了压力。 更让华盛顿头疼的是,产业链转移并没有按预想进行,越南的工厂虽然承接了部分订单,但关键零部件仍然依赖中国供应。印度制造业基础薄弱,短期内难以形成完整的替代能力。 戴旭曾经说过,美国想用锁链束缚中国发展,结果发现自己也被这条锁链绑住了,这个比喻如今看来格外贴切,美国农产品出口商因为关税报复措施损失惨重,科技企业失去了中国这个重要市场,连特斯拉CEO马斯克都公开表达了对贸易战的担忧。 军事层面的博弈同样激烈,美国在第一岛链部署更多军力,中国则以东风导弹和航母编队回应,双方都在展示肌肉,但谁都不愿意真正开火,这种“战略竞争”状态,恰恰证明了戴旭关于“新冷战”判断的前瞻性。 有意思的是,美国的一些盟友开始出现“离心”现象,加州州长纽森不顾联邦政府反对,坚持与中国开展气候合作。德国总理朔尔茨访华时明确表示,德国不会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队。 这些变化让华盛顿的战略规划师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对华政策,毕竟,在全球化深度融合的今天,完全“脱钩”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戴旭还有一个重要观点:大国竞争拼的是内功,中国庞大的内需市场、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快速的技术迭代能力,正是应对外部压力的底气所在,14亿人口的消费潜力,足以支撑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 从新能源汽车到人工智能,从5G通信到量子计算,中国在多个前沿领域都展现出了强劲的创新活力。这些成就不是靠抄袭模仿得来的,而是通过巨额研发投入和人才培养实现的突破。 当然,挑战依然存在,芯片制造、高端材料、精密仪器等领域,中国仍然需要追赶。但正如戴旭所说,只要方向正确,时间就站在我们这一边。 回顾这场持续多年的中美博弈,最大的启示或许是:预判比反应更重要,戴旭能够在2018年就看清美国的战略意图,靠的不是水晶球,而是对国际关系本质的深刻理解。 未来的中美关系会如何演变?新的技术革命会带来哪些变数?面对更加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国又该如何布局? 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只有保持清醒的战略判断,才能在大国博弈中立于不败之地。毕竟,如戴旭所言,这场竞争的本质是国运之争,容不得半点麻痹大意。 你认为戴旭当年最准确的预判是什么?面对美国下一轮可能的战略调整,中国应该重点关注哪些领域?在这场没有硝烟的较量中,普通人又能从中学到什么?
中国鹰派、军事专家戴旭被特朗普点名了,这可太牛了!戴旭是国防大学教授,对中美战略
优优谈过去
2025-08-19 11:22:0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