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毛主席首次动用特权,签订主席特赦令,赦免一名被打入死牢的女子。为的就是特赦一名叫做黄慕兰的死刑犯。周总理:“他是全党的恩人”[玫瑰] 黄慕兰这个人,出生在1907年的湖南浏阳,那地方出过不少名人。她家是书香门第,父亲黄颖初当教书先生,家里总有书本堆着。她从小跟着父亲识字念书,挺聪明,12岁就考上了长沙的周南女校。那学校是当时女孩子上学的热门地方,她在那儿学了不少新知识。 可那个时代,女孩子再聪明也逃不过旧习俗。毕业没多久,父亲就给她安排了门亲事,对方是个本地男人。结婚后,这男人露出了真面目,天天抽鸦片,烟瘾上来就迷糊着躺那儿,还爱替朋友出头打架,回家身上总带伤。黄慕兰看不下去,多次跟他讲道理,但每次都闹得鸡飞狗跳。她一气之下,收拾东西离家出走。这步棋走得大胆,也改变了她的一生。 离家后,通过熟人介绍,她接触到革命组织,1926年底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那时候她才19岁,就成了正式党员。作为女性,她利用自己的文化底子,在武汉做地下情报工作。组织安排她和宛希俨结成革命夫妻,两人一起干活。宛希俨是国民党汉口特别市党部妇女部长秘书,还管着警卫团的政治工作。他们俩配合默契,她负责传递消息,利用书本和信件藏情报。 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国民党开始抓人。宛希俨在一次行动中牺牲了,黄慕兰只好转移到上海。在上海,她被安排在周恩来身边当联络员。那段时间,她埋头工作,帮着传递重要情报。周恩来经常找她谈心,指导她怎么调整状态。后来,在一次会议上,她遇到了贺昌。贺昌是老同志,两人因为工作接触多,组织同意他们结为伴侣。 婚后,他们生了孩子,但贺昌把孩子送给别人抚养,说是为了工作方便。黄慕兰问起来,贺昌解释了半天,她也接受了。1931年,他们调到天津,继续情报任务。贺昌后来去江西途中被国民党杀了,黄慕兰又一次失去伴侣。她没停下脚步,回到上海,当上了营救部部长,专门负责救被捕的同志。 为了掩护身份,她主动接近国民党官员陈志皋,和他结婚。陈志皋是政府里的中层干部,处理公文,她就借这个机会获取情报。她成功救出了周恩来、关向应、李世珍,还有七君子等多位领导人。其中一次,她从陈志皋的同学那儿听到向忠发叛变的线索,赶紧报告给潘汉年,潘汉年又告诉周恩来,避免了更大损失。不过,后来历史研究显示,这个情报来源可能不止她一个,但她的作用确实关键。 她在上海潜伏期间,利用社交圈子周旋于政商界,获取了不少敌方动向。抗日战争爆发后,她在金融和文化界兼职,参与抗日救亡活动。1949年上海解放,陈志皋逃到台湾,黄慕兰以为自己贡献会被记住,谁知因为陈的背景,她被当成可疑分子关押起来,从1951年开始坐牢,长达几年时间。 黄慕兰被关押后,判了死刑。这事传到周恩来耳朵里,他觉得不对劲,因为她过去救过很多人,包括他自己。周恩来就向毛泽东汇报,说黄慕兰是党的恩人,曾多次提供关键情报,避免了中央领导被捕。他列举了她营救关向应的例子:她去找陈志皋的父亲陈其寿,委婉提出要求,陈其寿同意帮忙放人。还有报告向忠发叛变的事,虽然细节有争议,但确实帮了大忙。 毛泽东听了报告,同意赦免。这是他第一次用主席特赦令救人。1955年,赦免令下发,黄慕兰出狱。周恩来亲自帮她正名,在会议上宣布她是好同志,贡献大,众人这才打消疑虑。出狱后,她重获自由,但也经历了考验。这件事说明,历史有时复杂,贡献再大也可能被误会,但最终正义会到来。 赦免后,黄慕兰被安排到上海市参事室工作。她在那儿参与地方事务讨论,提建议,处理议题,比如城市规划和民生问题。她工作认真,退休前一直干着。退休后,她搬到杭州住,那儿环境好,湖光山色。她过上平静日子,早起散步,读报纸,关注时事。子女偶尔来看她,她也和老朋友聚聚,聊聊过去。 晚年,她保持规律生活,身体还行。历史书上记录了她的事迹,激励后人。2017年2月7日,她在杭州逝世,享年110岁。她的故事流传下来,成了隐蔽战线的代表。
此人军衔不好评,元帅、大将都可能,他说:苏联同职务是元帅“1955年3月15日
【4评论】【2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