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和日本造船厂本以为能接下美国军方的大船订单,捞上一笔,可美国却说不能用中国的钢材和设备,否则就不让中标,这不,问题就来了,如果用自己国家的钢材特别是那6毫米厚的,成本得涨20%,这样来,美国的订单就没那么香了,美国海军这限制,让韩国和日本造船厂左右为难。 美国海军近两年野心急剧膨胀,扬言在2054年前每年投入300亿美元用于造船,总共打造364艘新舰艇,从航母至补给船皆要更新换代。 韩国政府一听立马坐不住了,赶紧派官员飞美国表忠心,日本也不甘落后,自民党经济安全保障部门连夜开会,搞出个“国家造船厂”计划,打算用政府补贴跟韩国抢订单。 可美国海军的“大方”背后藏着算计,他们要求军舰建造必须“彻底剔除中国供应链”,这一招直接戳中日韩的软肋:韩国三大船企用中国厚钢板的比例高达20%,小船厂更夸张,50%的钢材都靠中国,日本虽然自己产钢多,但有些项目也得靠中国货压成本。 更搞笑的是,美国自家港口运营商集体跳出来反对,佐治亚州萨凡纳港的码头公司算过账:要是限制中国钢材,每周停靠的中小型货轮得少60%,业务量直接砍一半。 造船业里,6毫米厚钢板就是“命根子”,一艘大型军舰得用几千吨钢材,要是改用韩国本土的,光材料费就得多掏上千万美元。 韩国钢铁协会专门开了个会算账:中国厚板3960元一吨,韩国本土钢4570元一吨,成本直接涨20%。 这对本来就赚不了几个钱的军工订单来说,简直是要命,美国给盟友的订单利润率通常不超过5%,成本一涨,接单等于白干,甚至可能倒贴钱。 日本船厂更惨,他们刚跟美国签了5500亿美元的投资协定,本以为能换来造船订单,结果美国在军工领域一点面子都不给。 日本航运巨头商船三井骤然“急刹车”,宣称暂停在中国船厂订造液化天然气运输船,转与韩国船厂合作,然而却发觉韩厂也被成本问题所困扰。 这边日韩船厂愁得掉头发,那边中国造船业正忙着合并两大巨头,准备冲击“世界最大上市造船公司”。 2024年中国接了1711艘船的订单,占全球七成,完工量和手持订单量都是世界第一,这背后是中国造船业完整的产业链优势:从特种钢材到智能控制系统,从劳动力成本到生产效率,中国船企能自己掌控每个环节,根本不怕别人卡脖子。 美国倒是想通过“去中国化”重振自己的造船业,结果暴露了自己的短板,连“福特号”航母都查出用了中国零部件,稀土出口限制还差点让美国军工生产线停摆,现在逼着日韩用高价钢材造军舰,本质上是让盟友为自己的战略焦虑买单。 看着日韩船厂在成本和订单之间左右为难,我觉得这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全球化时代的荒诞:美国一边喊着“自由贸易”,一边用行政命令扭曲市场。 日韩一边享受中国供应链的红利,一边配合美国打压中国产业;而中国船企用实力证明,真正的竞争力从来不是靠封锁能打压的。 这场博弈里,最受伤的其实是普通企业,韩国中小船厂可能因为成本暴涨倒闭,美国港口因为货轮减少面临失业潮,全球海运成本上涨最终会转嫁到消费者头上,说到底,贸易战没有赢家,合作才是正道。 中国造船业能崛起,靠的是开放包容,而不是排他性封锁,或许等到某天,美军发现新军舰造价翻倍、交付延期,才会明白:卡别人脖子的手,最后也会勒住自己的喉咙。
韩国和日本造船厂本以为能接下美国军方的大船订单,捞上一笔,可美国却说不能用中国的
掘密探索
2025-08-19 15:41:4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