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闷的玄奘眼中的伊塞克湖——伊塞克湖美景甲天下,是西天山的一颗明珠,雪山、白杨、

于赓哲 2025-08-22 10:25:14

郁闷的玄奘眼中的伊塞克湖——伊塞克湖美景甲天下,是西天山的一颗明珠,雪山、白杨、草地、沙滩、清可见底的湖水……景色不输给赛里木湖,而广袤则远过之。但是当年玄奘来到此地,却并没有欣赏风景的心情,相反,在他的描述中,伊塞克湖是一个充满恐怖色彩的地方,《大唐西域记》卷一:“山行四百余里,至大清池,(或名热海,又谓咸海。)周千余里,东西广,南北狭。四面负山,众流交凑,色带青黑,味兼咸苦,洪涛浩汗,惊波汩淴。龙鱼杂处,灵怪间起,所以往来行旅,祷以祈福,水族虽多,莫敢渔捕。”他首先描绘了热海(伊塞克湖)景象,介绍了其面积周长千里,四面有山,水色青黑,味道咸苦,惊涛骇浪,各种水中怪兽,导致商旅路过多祈祷敬拜,鱼虽然多,但无人敢捕。 伊塞克湖很美,也很平静,水微咸,但绝对到不了“咸苦”地步,玄奘何出此言?估计与他此前行程造成的郁闷有关。 在翻越天山过程中,玄奘不仅遭受了极大的磨难,而且其徒众(可能是高昌国王给他的随从)死伤惨重。《大唐西域记》卷一:“凌山及大清池:国西北行三百余里,度石碛,至凌山。此则葱岭北原,水多东流矣。山谷积雪,春夏合冻,虽时消泮,寻复结冰。经途险阻,寒风惨烈,多暴龙,难凌犯。行人由此路者,不得赭衣持瓠大声叫唤。微有违犯,灾祸目睹。暴风奋发,飞沙雨石,遇者丧没,难以全生。”唐代雪山“暴龙”往往指的是高山反应,玄奘在凌山遇险,寒冷、高山反应、风暴、飞沙走石,接踵而至,行人路过此处往往要靠巫术壮胆。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二有更多的细节:“渡小碛至跋禄迦国(旧曰姑墨),停一宿。又西北行三百里,渡一碛至淩山,即葱岭北隅也。其山险峭峻极于天,自开辟已来,冰雪所聚,积而为淩,春夏不解。凝冱污漫,与云连属。仰之皑然,莫睹其际。其凌峰摧落,横路侧者,或高百尺,或广数丈。由是蹊径崎岖,登涉艰阻。加以风雪杂飞,虽复屦重裘,不免寒战。将欲眠食,复无燥处可停。唯知悬釜而炊,席冰而寝。七日之后,方始出山。徒侣之中,萎冻死者十有三四。牛马逾甚。出山后至一清池(清池。亦云热海。见其对淩山不冻故得此名。其水未必温),周千四五百里。东西长南北狭,望之淼然。无待激风而洪波数丈。循海西北行五百余里至素叶城,逢突厥叶护可汗。”玄奘一行穿过凌山耗费七天,风雪交加,而且没有任何干燥之地,做饭要将锅吊起,睡觉席冰而卧,出山之后,徒众死亡十分之三四,牛马死得更多,然后才来到伊塞克湖,从这里出发去了“素叶水城”(碎叶城),在那里见到了西突厥叶护可汗,可汗热情款待,才让玄奘稍稍感到慰藉。 玄奘从跋禄迦国(阿克苏)出发后,应该是翻越了西北方向别迭里山通道(凌山),然后沿伊塞克湖南岸至碎叶城。别迭里山口是一个商旅常走路口,玄奘之所以遇险,一则可能是因为季节,二则可能是遭遇了极端气候。 我们现在去伊塞克湖,是为了旅游、避暑,那种放松的精神状态,导致我们难以与刚刚死里逃生的玄奘共情,玄奘怀着对死者的愧疚,拖着疲惫的身躯来到湖边,很难有心情驻足观景,此时应该是春季,伊塞克湖最美丽的夏天还未到来,玄奘心中,这里还未走出大山环抱,危险还未解除,又听到当地关于湖怪的传说,留下这样灰暗的文字也就不奇怪了。玄奘西域记 景点西域 伊塞克湖 历史 中亚

0 阅读:7
于赓哲

于赓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