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9月底,已经向我军投降的日军航空队队长林弥一郎,在和伍修权交谈时,看到伍修权身上佩带着一支十分精致小巧的勃朗宁手枪,很是喜爱。他试探性地问伍修权,能不能把这支枪送给他作纪念?在座的日方人员全被他的要求惊呆了,中国人怎么可能把手枪给刚刚投降的日本人呢? 林弥一郎这人出生在1911年的日本大阪一个穷苦农民家,家里七兄妹,他排行老四,从小日子过得紧巴巴。1932年他应征入伍,当了航空兵,经过几年苦练,成了战斗机飞行员,还当上教官。抗日战争打响后,他被派到中国东北,加入关东军第二航空军团第四教练飞行队,负责训练新兵和执行任务。到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时,他已经是少佐军衔,指挥着300多人的队伍,驻扎在辽宁奉集堡机场。那时候他的部队装备齐全,有战斗机、教练机和一大堆地勤人员,他亲自带队飞过多次轰炸和侦察行动,对中国领土造成了不少破坏。 伍修权1908年出生在湖北武汉一个普通家庭,早年受革命影响,1923年冬天就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他被派去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后来转到步兵学校接受军事训练。1931年他几经周折回国,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直接投身武装斗争。回国后他先在闽粤赣军区当参谋,又去红军学校教书,当过连指导员和政委。长征开始时,他跟着部队走二万五千里路,担任过福建军区分区司令员兼政委,还给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当过俄语翻译,亲身经历了遵义会议那样的关键时刻。长征中他负责协调部队联络和后勤,确保队伍不掉链子。到长征结束,他积累了丰富实战经验,继续在军队里干要职。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林弥一郎不想落到苏联红军手里,就带着队伍放弃机场和40多架飞机,徒步往南逃,打算从朝鲜绕回日本。9月中旬,他们跑到辽宁凤凰城附近,被八路军部队包围。八路军没硬来,而是派人劝降,承诺优待俘虏。林弥一郎权衡几天后,同意放下武器,率部投降。投降后,八路军没收走军官们的佩刀,还提供食物和医疗,这让他觉得有点出乎意料。伍修权作为东北军区司令部参谋长,负责处理这些事宜,他直接参与谈判,强调政策宽大。 投降没多久,伍修权就找林弥一郎谈,希望他的队伍留下帮忙建空军。林弥一郎本来犹豫,因为中国人当时没飞行经验,可他看到伍修权腰间那把勃朗宁手枪,就试探着要过来当纪念品。周围日方人员都愣住,觉得这要求太冒昧。伍修权想了想,没拒绝,直接把手枪给了他。这把手枪是伍修权长征时带的个人物品,有特殊意义,但这一给,打破了林弥一郎的疑虑。从那以后,林弥一郎态度变了,开始认真考虑合作。他召集部下开会,解释八路军政策,动员大家参与。 林弥一郎的队伍就这样被编入东北民主联军。1946年1月,在吉林通化,他们组建了东北民主联军航空队,林弥一郎当副队长兼参议。3月,东北老航校正式成立,他出任主任教官,负责训练中国飞行员。他的日籍技术人员帮着改装飞机,把单座P-51战斗机弄成双座教练机,还实验用酒精代替汽油,解决燃料短缺问题。这些改动让航校运转起来,培训出第一批飞行员,像王海、张积慧这些人,后来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发挥大作用。 伍修权在东北期间,不光处理投降事,还协调部队接收城市和工厂,确保东北工业基地不乱。他利用苏联学习经验,和苏军接洽,接收大批武器装备。1946年后,他继续在军区干参谋长,参与辽沈战役那样的重大行动。他的外交和军事双重背景,让他在处理国际事务时游刃有余。林弥一郎在航校干到1953年,又去宁夏国营农场劳动,直到1956年回日本。那以后,他发起日中和平友好会,当会长,推动中日交流,来中国访问好多次,直到1999年去世。
1945年9月底,已经向我军投降的日军航空队队长林弥一郎,在和伍修权交谈时,看到
混沌于浮云
2025-08-23 23:39:3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