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一美国女子到安徽游玩,听到家人正商量卖老宅,女子迫不及待地说:“1.25亿美元卖给我,我要把它搬到美国!”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那年,南希·波琳来到了安徽休宁县黄村,背包里装着相机和素描本,眼睛里闪着好奇的光。 在北京中央美院攻读过四年中国艺术史,身为博物馆工作者的她。 此刻正站在一座马头墙下仰头张望,黛瓦上的苔藓和斑驳的白墙让她举起相机的双手微微发抖。 远处传来溪水声,几个老太太坐在天井边剥毛豆,炊烟从鱼鳞般的瓦片间钻出来,二百年前的时光在这里仿佛从未流逝。 荫余堂的门虚掩着,南希听见里面传来激烈的方言争论。 黄家第八代子孙正为祖宅的去留吵得面红耳赤。 大儿子坚持要拆掉破旧的老屋,留守的小女儿却攥着发黄的家谱不肯松手。 南希的突然出现让争吵戛然而止,她指着梁柱上精美的八仙过海木雕,开口问道:"这房子卖吗?" 在场所有人都笑了,直到她掏出计算器按出一串天文数字,1.25亿美元,足够在静安寺买二十套公寓的价钱,只为把整栋宅子拆散了运到大洋彼岸。 而这一疯狂提议背后藏着南希在哈佛读书时的执念,她的导师费正清曾指着梁思成的测绘图纸说:"徽派建筑是活着的《营造法式》,可惜现在连中国人自己都懒得看。" 当她在荫余堂发现康熙年间的房契,触摸到地窖里藏着的青花酒坛,那种抢救文物的紧迫感彻底爆发。 最终黄家人在契约上按下手印时,没人知道这个美国女人究竟是要做慈善家、收藏家,还是什么。 不过,拆解工程比想象中艰难十倍,南希雇来的安徽匠人用毛笔给每块砖瓦编号,从榫卯结构的房梁里抖落出光绪年的私塾考卷,在灶台夹层找到裹小脚的绣花鞋。 十九个集装箱漂洋过海时,波士顿的议员们正在为"中国建筑入侵"吵得不可开交。 美国工人对着图纸发愣,他们分不清冬瓜梁与月梁的区别,更不懂为什么墙面要故意抹出波浪般的肌理。 直到南希从歙县请来七旬老匠人,用墨斗弹线才教会他们"徽州三雕"的秘诀。 2003年,荫余堂在迪美博物馆开馆那天,黄家第36代孙女摸着复原的梳妆台泣不成声。 但争议始终存在:有人痛心国宝流失,更多声音认为若非这次跨国抢救,恐怕就看不到了。 如今每天限流参观的荫余堂,成了比任何教科书都生动的文化课堂。 美国孩子们在研学手册上画着"神奇的雨水回收系统",他们管四水归堂的天井叫"会喝水的魔法盒子"。 当年差点被拆的老宅阴差阳错成了最完好的时光胶囊,而留在原地的建筑反而在旅游开发中渐渐变了味道。 信息来源:《中国的徽派建筑,却被美国的博物馆主任以1.25亿买下运回美国》
1993年,一美国女子到安徽游玩,听到家人正商量卖老宅,女子迫不及待地说:“1.
粉樱萌娃
2025-08-28 22:37:01
0
阅读: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