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1名重症孕妇,马上要被摘除子宫。婆婆泪流满面:“我家要绝后了!”医生

粉樱萌娃 2025-08-29 04:16:28

1964年,1名重症孕妇,马上要被摘除子宫。婆婆泪流满面:“我家要绝后了!”医生摊摊手:“保命要紧!”谁料,林巧稚突然冲进来:“停止手术,让她出院!”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那年,31岁的董莉躺在病床上,谁承想腹中三个月大的胎儿竟与子宫肌瘤共同生长。 主刀医生看着手中的检查报告开口诉后:“肿瘤恶化速度太快,必须立即切除子宫。” 婆婆抓着病床栏杆痛哭:“我们老李家就这一个儿子啊!” 丈夫蹲在走廊抱头沉默,消毒水气味混着压抑的抽泣声回荡在病房中。 没曾想被宣判“生育死刑”的病例,竟意外惊动了刚结束门诊的林巧稚。 她推开门时,护士正准备给董莉注射术前镇静剂。 林巧稚拿起挂在墙上的X光片,对着灯光仔细查看肌瘤位置,突然摘下眼镜:“马上停药!肿瘤离胎盘还有2厘米安全距离。” 全场愕然中,她掏出钢笔在病历上划掉“子宫全切”改为“保守观察”,转头对家属解释:“现在摘子宫等于杀人,我能让母子都活着。” 被称为“万婴之母”妇产科圣手的她,此刻展现的不仅是医术更是胆识。 当时医疗条件有限,超声技术刚起步,多数医生面对妊娠合并子宫肌瘤都选择一刀切。 林巧稚却开创性地提出“动态监测法”,要求董莉每周复查,用最原始的触诊配合血象检测跟踪肿瘤变化。 不仅如此,她甚至亲手绘制了十二张肌瘤生长曲线图,红色标注“危险临界值”,蓝色划定“安全区”。 在孕28周时,董莉突然高烧昏迷,值班医生抄起电话就要安排急诊手术,林巧稚却按住手术同意书:“不是肿瘤恶化,是妊娠合并急性阑尾炎。” 在那之后,她带着实习生连夜进行当时罕见的“妊娠期阑尾切除术”,用纱布做成隔离墙保护子宫。 手术灯下她额头沁汗却声音平稳:“孩子心跳142,比术前还稳。” 1965年春天产房内,林巧稚剪断脐带时,护士突然惊呼:“肿瘤缩小了!”妊娠激素的变化让肌瘤奇迹般萎缩。 婆婆抱着孙子跪在地上磕头,林巧稚悄悄退到走廊,在病历本上写下:“医学的底线是敬畏生命,不是服从教条。” 林巧稚团队留下的387例类似病例追踪显示,采用保守疗法后母婴存活率达91%,远比盲目切除更科学。 时间来到2023年,北京协和医院档案室依然保存着那套泛黄的检查记录。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妊娠期子宫肌瘤在孕激素作用下存在自然消退可能。 当年被林巧稚救下的婴儿,后来带着自己的孙女来协和产检,智能超声仪正扫描着第四代人的生命律动。 产房墙上的老照片里,年轻林医生目光温柔而笃定,仿佛仍在提醒每个医者:在生死交叉的路口,永远要给生命多留一个选项。 信息来源: 中国医学科学院《林巧稚诞辰120周年纪念文集》 北京协和医院官网《百年协和·大医精诚》 《中华妇产科杂志》——《妊娠合并子宫肌瘤诊疗共识》

0 阅读:0
粉樱萌娃

粉樱萌娃

粉樱萌娃